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童庆炳: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 童庆炳 参加讨论

    十九世纪西方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行不悖,无论是主张摹仿现实还是主张理想的表现,都认为文学与科学具有同等地位,它们都是知识。如俄国大批评家别林斯基,仍然认为文学是“复制”(即摹仿),他在论述文学与其它科学区别的时候,说:“诗也是要议论和思考的----这并不错,因为诗的内容同思维的内容同样都是真理;然而诗是通过形象和图画而不是依靠三段论法与双关论法来议论和思考的。”[14]别林斯基的意思是,科学和文学都在揭示真理,都是知识,只是一个用逻辑,一个用形象。
    二十世纪,由于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晚期,各种社会矛盾丛生。文学也从现实主义进入现代主义,再进入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的诗歌、意识流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一时间流行起来。这似乎离“摹仿”说越来越远,但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追求的仍然是“真理”。这一点在有些作家那里就看得很清楚。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他著名的论文《传统与个人的才能》中,强调诗歌实际上是“感情的脱离”,“个性的脱离”,诗人要“不断地使自己服从于比自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这“更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科学”,或者说“科学真理”。因为艾略特说:“正是在个性消灭这点上才可以说艺术接近科学。”[15]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文学家是要个性,更要感情的,所以我们不能理解艾略特的“个性消灭”、“感情脱离”的观点,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到整个“欧洲思想”的发展史中,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美国海明威是二十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桑迪亚哥的故事。他84天没有捕到鱼了。但他坚持着,终于费尽周折捕到一条与他的小船一样大的鱼。他把这条大马林鱼设法捆绑在他的小船旁,开始返航,但大大小小的鲸鱼不断地来抢吃他捕获到的鱼肉,他费尽力气与它们搏斗,可当他的小船驶近岸边的时候,他发现他捕获的鱼只剩下一个鱼架子了,鱼肉都被鲸鱼抢吃光了。但老人会就此罢休吗?不会。他还会出海。这个不动声色的似乎远离感情和个性的现代主义小说故事,意在说明人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但人要鼓足勇气活下去,或者用中国的话来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里所揭示的仍然是生活的真理。海明威的文学观念仍然是认识论的。《等待戈多》,一部典型的荒诞派戏剧,人们在等戈多?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或她或它?为什么始终没有等来?我们觉得不可理解。但是,生活在资本主义晚期的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这寓意就是西方现代社会的“生活真理”。
    作为“欧洲思想”摹仿论的要点就是被德国那些哲学家或文学家们所揭示的那些哲学公式: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特殊与普遍、有限与无限和个性与共性等,即无论是文学与科学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其中把这个思想说得最明确的就是德国大文豪歌德。他说:“诗应该抓住特殊,如果其中有健康的因素,他就会从特殊中表现一般。”[16]他又说:“真正的象征主义就在于特殊呈现出更广泛的一般。”[17]文学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偶然反映必然,通过特殊反映普遍,通过有限反映无限,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等。不仅如此,他们还特别重视反映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问题。所以西方的文学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虽有变化,但无论怎么变,都是典型的认识论,与中国古代的审美论是有很大差异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