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童庆炳: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11)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 童庆炳 参加讨论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世界,都具有人文传统。但具体的内容不同,走向也不同。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走向对人伦秩序的规范,生长出以诗情画意般的人伦关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西方则走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的变革,生长出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批判力量。更重要的一点区别是,中国人文传统始终认为人只有一个世界,并没有此岸与彼岸之分,虽然也有“天”的观念,即“天道”,但常常存而不论,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中华文明不存在超越感知的世界;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则面对教会的强大力量,始终承认世界有此岸与彼岸之分,此岸属于“肉”,彼岸属于“灵”。
    上述情况,反映到文学上面,那就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的人文主义,无论在那个时期,都是针对人的压迫和物的压迫,因此始终贯穿着一根人道主义的红线。欧洲文学的核心精神就是人道主义红线的感性的艺术的展开。从但丁的《神曲》开始,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到十九世纪的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特的批判现实主义,都是在批判人的异化,而呼喊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回归。人道主义成为西方文学的主题是在与蒙昧主义斗争中获得的。这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学始终是在“五达道”中延续是不同的。
    (三)中国的务实精神与西方科学传统
    中华古代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平原或丘陵地上耕作,没有海洋上那种波涛汹涌般的风险,一般而言玄想对他们是多余的,从农作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出力大,耕作细,其收获也必大;出力小,耕作粗,其收获也必小。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所得。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士人,如王符在《潜夫论·叙录》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或者如章太炎所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章太炎 689)。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原初的文化是重实际而不重玄想,因为玄想对于他们没有实际的益处。但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不欺人、不骗人的诚实的务实精神和踏实作风却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人也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秋天的收获是由春天的种子发育而来的。春天看着田头的很小的幼苗,却也能想象到秋天所结出的累累实果。我们在讲中华文化的务实精神的时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完全没有科学和科学精神,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科学精神在古代始终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由于中国古代发展了这种求实精神,反映到文学上面,就有一种不唱高调、不称霸权,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真趣的审美精神。如“宁与燕雀翔,不随鸿鹄飞”(阮籍),表达了宁与普通人为伍,屈居下位,而不依附权贵,求得显达的精神;“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杜荀鹤),所表达的是,宁愿作一个闲人,也不去白拿俸禄,而不为民办事的精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这里是写“寒菊”,写出卑微,又写出倔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这句歌咏卑微的野草的诗,在中国是路人皆知的,也许最能传达中国人的求实精神,也最能传达出中国求实精神延伸出来的审美追求。另外,“隐逸”诗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反映士人们“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的思想,也是中国求实精神的一种诗歌变体,这在欧洲是很少见的。
    与中华文明的务实精神不同,西方文明那里却注重探求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开始,即注重科学玄想,即具有不以实用目的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所谓“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康有为)。为什么西方从古代开始就重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呢?这还是他们的海洋文明在起作用。西方古代人由于要通过交换性的商业,不得不出没在惊涛骇浪的海洋上,大自然成为他们的对立物,他们自然就逐渐形成了要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思想。那么如何才能征服自然呢?使自然为我所用呢?这就需要探究自然的规律,并按照自然故有的规律去征服自然。这样,爱好科学就成为西方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早在公元前4世纪,被称为西方科学之父的亚里斯多德就著有《物理学》、《天体学》、《动物史》以及气象学、矿物学等著作,他的关于逻辑学、修辞学、形而上学的理论更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打下了理性的思维的基础。西方的科学精神主要发展了理性、客观和质疑三种品格。理性是西方科学思维中核心,主要体现为:客观自然是可以认知的,概念、范畴和逻辑思维是有效的,真理是难能可贵的等。客观精神则表现为:尊重客观的事实和客观的世界,科学研究要注重实证,实证不但要注重逻辑、推理,也要注重实际经验的验证。质疑精神则认为对于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只有在质疑中真理才能前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