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里下河:城乡表达的现实与未来(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时空范围
    费振钟(施耐庵文学院院长、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里下河”不是一条河,她是由四条水系构成的一个地域。里下河地区是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其地理范围为:西接里运河、东牵串场河(把盐场串联起来而得名,俗称下河)、北靠苏北灌概总渠、南达老通扬运河。“里下河”虽属平原,但在地貌上,又是江苏省长江与淮河之间最低洼的地区,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如锅,是典型的洼地,过去这个地区海水之所以倒灌,就是因为这是个洼地,俗称“水洼子”,境内河湖相连,水网密布。“里下河”大致有4个行政区,包括扬州、泰州、盐城、南通等地。具体有扬州的高邮、宝应,泰州的兴化、姜堰,盐城的盐都、东台、阜宁、建湖和南通的海安等地。其中兴化和建湖是里下河的腹部地区,而尤以兴化处于最低洼位置,俗称“锅底洼”。今天重申这个地标,是突出里下河文学流派其空间考察的意义。另外,从时间上看,里下河在历史上的记载,我所见到的典籍记载是从清末开始的,主要是漕运的发展,国家对运河极为重视。因为在海运之前,漕运极为重要。里下河这个名称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漕运对里下河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极大。比如兴化竹泓造船业很发达。汪曾祺写高邮《大淖记事》,其中的描写与里下河地区运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打造一块中国乡土文化的“活化石”
    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在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已经有不少里下河的作家尝试过城市题材的写作,这一方面的标志性作家之一,就是刘仁前。刘仁前迄今最重要的小说创作,无疑是他的系列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细细翻检“香河三部曲”,不难发现,从题材的角度来看,的确存在着一个故事空间由村向县、市日渐扩大的总体趋向。毕飞宇从长篇小说《平原》到《推拿》,从中篇小说《青衣》到《玉米》,有影响的作品可谓多多,但两相比较,这些作品中的乡土叙事同样也要明显胜过城市叙事。由以上分析,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里下河的作家们更擅长于书写表现乡村世界的生活,一旦笔涉乡村生活,他们的艺术笔触就会如有神灵附体而妙笔生花。细究其因,大约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不容忽略。其一,里下河小说创作群体的宗主汪曾祺先生,本就是一位以对里下河地区风俗人情的表现著称于世的乡土小说大师。他的示范性影响不容忽视。其二,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中国现当代小说史的范畴来考察,以乡村世界为表现对象的乡土小说,以其蔚为大观的阵容而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文学传统。这种传统对里下河群体作家的隐形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其三,到现在为止,这个创作群体代表性作家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气质,可能更多地还是契合于书写表现乡村世界。乡村世界可能会日益贫瘠衰败乃至于消亡,但文学领域中的乡村书写却会一直存在下去。对于身倚强大乡土文学传统的里下河作家群来说,乡土写作大有可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艺术使命就是,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打造一块中国乡土文化的“活化石”。
    “里下河文学流派”视野
    中的“兴化文学现象”
    温潘亚(泰州学院院长):目前,国内文坛和评论界公认的一个正在成长的“里下河文学流派”已经形成,其主要代表作家中毕飞宇、王干、费振钟、刘仁前、庞余亮等,均来自江苏兴化市。地处里下河水乡中心地域的县级兴化市,现隶属于地级泰州市,被文艺评论界公认为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发祥地和明清小说研究的重要基地,并被授予了“中国小说之乡”称号。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兴化因作家群体崛起和文学创作繁荣,被称为“兴化文学现象”。有学者指出,研究“文学流派”的走向应深入到该流派更深层次、更内在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地缘文化习俗,以及区域语言环境等结构元素中去探求。从这一标准来看,兴化地区正在形成一批地域特色鲜明,题材、语言和风格等高度相似的作家群。因此,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研究,不应忽视里下河中心地区的“兴化文学现象”。近年来,文学界已开始关注“兴化文学现象”,提出将其作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中坚和代表,乃至江苏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兴化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学创作群体,从新中国成立初甚至可以前推至明清时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特别是近年来,兴化的文学创作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兴化作家群作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重要一极,正不断提升“里下河文学流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里下河文学的城乡表达
    晓华(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在此前有关里下河文学的讨论中,绝大多数的视角都将它定位于乡土文学,很少顾及到这个流派中的城市表达,而事实上,遍布于里下河文学的各种文体,城市书写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具体到里下河文学的创作个体也是如此,从老一代的汪曾祺,进而到毕飞宇、刘仁前、罗望子、朱辉、王大进、顾坚、鲁敏、庞余亮、刘春龙等等,他们的写作都可以说是亦乡亦城。以刘仁前的“香河三部曲”而言,就相当典型,它呈现出由乡到城的写作序列,《香河》可以说是以乡村作为表现主体,它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在传统的乡村地理上展开的,到了《浮城》故事背景就拓宽到了小县城,而第三部《残月》按中国的行政区划级别,其故事背景已经到了地级市。其他作家也大抵如此,而且按照现在的总体创作趋势,其城市书写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研究里下河文学的城乡表达,可以找一些作家笔下的“镇”去细读,去解剖,比如朱辉的白驹,鲁敏的东坝,刘仁前的香河村、楚县,顾坚的顾庄等等,包括毕飞宇的楚水,连同他的王家庄,王家庄是乡村,又不是乡村,它大得很,它是地球上的王家庄,要看懂它,得以地球为背景。另外,费振钟近年的乡镇专题系列写作值得重视,他以兴化的镇为研究对象,以纪实的、田野的和文化研究的方式对这些“镇”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的解析,非常有助于我们发现里下河城乡的历史和“镇”的秘密。中国的城市不但脱胎于乡村,本身就是乡村的不断升级版,而且这种从乡村升级而来的城市,其人际关系的维系大体还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是以核心家庭不断向外扩散的熟人社会,这方面只要看看刘仁前、刘春龙等人的长篇小说,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所以,在他们的笔下,没有那种虚构的、至少是被夸张了的城乡对立,没有被流行的城乡对立主题所绑架,也许对里下河地区只有三级城市以及县镇规模的小城市来说,后现代的焦虑症还未蔓延,以本地原住民为主体的城市,其人际关系还是传统的模式,但也因为如此,里下河的文学保存了中国城乡的最基本的关系,这样的文学在如今的城乡流行写作当中也更具有样本性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