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情怀拍好看的电视剧——访《北方大地》导演哈斯朝鲁
资料图片 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的电视连续剧《北方大地》目前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这部剧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情感共鸣。一位观众在网上点评说:“场景的设置接近上世纪90年代的时代特征,大哥大、BP机、桑塔纳、演员的服装造型以及街头放着那时候的流行音乐,满满的怀旧风,看来导演是下了功夫的。” 《北方大地》由张国强、颜丹晨主演,以内蒙古乳业为代表的工业发展壮大为主要剧情线索,讲述以王中天、莎日娜等人为代表的一代内蒙古儿女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感人故事。该剧导演哈斯朝鲁是国家一级导演、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花了4年多的时间将该剧打磨而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哈斯朝鲁进行专访时能够深切感觉到,这是一部带有情怀的献礼剧。 以“乳业之眼”看经济变革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什么契机让你接了《北方大地》这部剧? 哈斯朝鲁: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想拍一部反映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成就的电视剧,由于是工业题材所以很难拍,当时很多人不愿接手,我斗胆接下来了。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样的题材做专题片或是纪录片还可以,不适合做电视剧,难度太大。而我认为不是不可能,只是没有找到很好的角度去挖掘。当然,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一些投资商不看好这个项目,出现了融资困难。我们请了几个编剧,也讨论过很多次剧本,在考虑全区的体量时,乳业跳入我们的眼帘。乳业有地域性,内蒙古一直在打造中国乳都,符合内蒙古地区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决定将乳业作为独特的工业题材来展示,通过乳业的发展和变革,来展示内蒙古市场经济的变革。从上世纪90年代初来展示内蒙古乳业的变革,也是侧面反映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拍的影视剧经常用纪实手法表现平凡人物的高尚情怀,《北方大地》中,塑造王中天这个角色是否也是如此?如何评价这个角色? 哈斯朝鲁:在写这个人物时,我们采访了内蒙古几乎所有具有典型特色、代表性的优秀企业家。王中天这个角色,融入了很多内蒙古优秀企业家的特点和个性,他并不是某一个企业家,而是很多企业家的缩影。拍摄之前,我们和所有演员都说过,所有表演我们不玩炫的,要朴实无华的状态。因为我们的题材就是要表现从上世纪90年代市场变革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到今天,所以我们的表演也要踏踏实实,接近于现实才行。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什么选张国强演王中天这个角色? 哈斯朝鲁:张国强一直以来演的角色都是朴实无华、接地气并且深入人心。张国强演王中天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男一号王中天的台词量非常大,作为导演,我自己看都感觉有些懵。张国强不仅非常好地完成了台词,而且把这些台词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和语气,我们在现场说:“哇!选张国强真是选对了,要是其他一些演员可能要被台词量压垮。”张国强不仅非常圆满地完成了角色扮演,而且在台词语言运用上非常贴切,能够生活化地展示出来。当中很多工业化的术语,他能很好地进行口语化,让观众接受起来更加平实。此外,他对剧中主人公命运的理解和人物特点的展现非常准确,所以张国强的表演,我认为是成功的。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这种成功与演员的敬业密不可分。 哈斯朝鲁:这部剧中,以张国强为代表的所有演员都非常敬业,非常踏实。每天拍完戏回来,都在屋里坐着看剧本,研究剧本,我们吃饭的时候、聊天的时候,都在说角色,到了现场也进行切磋。张国强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其他演员也都卯足了劲,全力以赴。一些演员演过很多戏,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冬天拍夏天的戏,也不怕夏天拍冬天的戏,几乎没有怨言,让我们很感动。 好剧也要讲究好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剧中出现了沙尘暴、问题企业、问题牛奶等,是否想通过这部剧让观众对这些印象有所改观? 哈斯朝鲁:这部剧以上世纪90年代初为背景,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乡鄂尔多斯当时经常有沙尘暴。当时的牛奶,就是罐装、瓶装或桶装在大街上叫卖。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没有复杂的要求。虽然我们在艺术上进行处理再加工,但类似一些问题和事件在那个年代肯定会发生,我们并不回避问题。在剧中出现沙尘暴,反映了那个年代因盲目追求GDP,追求经济发展,从而破坏了很多生态,这是真实存在的现象。而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以及人们意识的提高,对所有行业有了更新的要求,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剧中也出现了今日与往昔的对比。随着剧情的深入,会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生态建设的重视,以及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正能量地宣传内蒙古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认为拍摄制作主旋律影视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能够拍好这一类型的影视剧? 哈斯朝鲁:主旋律影视剧需要满足于正能量的导向性宣传,在素材选取的平衡性和内容敏感性上要有所把控。主题要昂扬向上,弘扬正能量,同时对于台词、人物走向、事件选取、尺度把控等都要有思考。一部好的影视剧,都希望与多数人产生共鸣,在不触及红线的情况下,要考虑好看的因素,一部剧光是喊口号是不行的,要想到它的可视性,需要设计一些矛盾冲突来推进剧情。不管什么年代,无论多大年龄的观众,都希望看好看的剧,只要好看,受众面就会大一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拍了很多以内蒙古自治区为题材的影视剧,对内蒙古自治区飞速发展有何感触? 哈斯朝鲁:不管离开内蒙古多久,那毕竟是我的家,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想念生我、养我、培养我的地方,这种情怀一直都有,因此一直想拍一部反映内蒙古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作品展示给世人。大家以为内蒙古就是蓝天、白云、绿草地,骑着马去上学或上班,总觉得除了一种悠闲的感觉之外,其他都很落后。其实并不是这样。内蒙古除了蓝天、白云、绿草、牛羊,还有先进的工业理念,它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是不次于其他省份和地区的,所以我通过这部剧要“狠狠”地展示内蒙古的现代化,包括人们理念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生态建设的现代化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