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里下河:城乡表达的现实与未来(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里下河文学打破城乡籓篱
    徐可(《文艺报》副总编辑):本届研讨会把主题定为“里下河:城乡表达的现实与未来”,可以说是对里下河文学研究的深化。过去我们习惯地把文学分为“乡土文学”、“都市文学”,其实这是评论家懒惰的表现。城市和乡村并不是截然割裂的,更不是绝然对立的,相反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在中国这个长期的农耕社会表现尤为突出。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作家们固然可以选择城市题材或乡村题材,但他们不能无视城乡之间这种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里下河文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打破了城乡的籓篱,无论是汪曾祺的《受戒》也好,毕飞宇的《平原》也好,或者是刘仁前的《浮城》《残月》也罢,在他们的笔下,城市(城镇)与乡村是融为一体的。这也正合里下河地区亦城亦乡、城乡融合的特点。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心理、感情是极为复杂的。乡愁是中国人永远醒不了的美梦。我们从乡村走进城市,但我们的灵魂却留在了乡村;我们不断回望乡村的炊烟,但我们更向往城里的月光。我们一代代人就生活在这不断回望和无限向往的纠结之中。里下河文学城乡叙事的融合正暗合了这个进程和这种感情,写出了城乡背景下人物的命运际遇和情感纠结,体贴地慰藉了当代人的心灵。
    精准打造里下河文学流派
    王干(《小说选刊》副主编):里下河文学流派是一个成长、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调整、自我修正的概念。一方面是泰州市的文化名片,同时也是文学地理学的一种探索,里下河文学打破了行政区域的划分,通过文学地理学来构建文学现象。另外,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有个“美学时间”的概念,即在一个时期涌现出大量作家作品,但在另一个很长时间相对较少。里下河是文学地理学和美学时间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这几年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概念得到发展充实,其实可以写作一部《里下河文学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脉络可以进一步理清楚。特别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内核要精准化,它和其他文学流派的区别。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还要找出差异性。还有其外延,虽然流派看上去越丰富越大越好,但是要找准其边界。一个是地理概念上的外延,另外一个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外延,要真正进入文学史,其内核与外延要精准化,正如契诃夫所说,“准确即美”。通过精准打造,使其矗立在江苏文学史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现实的“急迫”
    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评论室主编):城乡现实变化的急迫,不独里下河有之,是全国性的历史形势,何以要在此单独提起这个大话题?一则是因为,这个变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现实,是我们今天所有文学写作都无法摆脱的时空背景。二则,这个问题要对里下河文学单独提出来,是因为里下河文学创作在美学倾向中有一种突出的文人趣味和唯美气质,这种趣味和气质在审美粗鄙化的今天是有价值的,甚至是可贵的,但是,一定要警惕以文人趣味和唯美气质为借口,形成新的模式化、符号化甚至虚假的表达。以历史或现实为镜像支撑的文学写作,并非说不能或不写趣味和诗意,不能或不塑造趣味和诗意的空间,而是说,优秀或有追求的作品一定葆有趣味和诗意,这个趣味和诗意是现实的血肉浇灌出来的大丽花;一定看重想象和虚构,但这个想象和虚构也是得到美学的引导,与现实存在的内在逻辑一致。在今天这样一个流动频繁的乡土社会里,对于乡土写作,一方面是“望乡型”写作比率升高,另一方面,旧有的乡土社会结构改变,伦理关系改变,面对这种变化,“望乡型”的阐释有没有跟上变化?重塑有没有到位?同理,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最新最大的人居空间,新型城市人物的产生,新型伦理关系的建立,人和外在城市的关联,等等,我们怎么认识、怎么阐释、怎么转化为文学形象并进入文学表达。如果说,这种“急迫”是社会共性,是整体压力,那么,关于里下河文学的空间和文化的特征性写作的吁求,就有了具体性和针对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