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论清词的经典化(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沙先一 张宏生 参加讨论

    四、清词创作中所体现的经典化
    清人不仅在各体词学批评中进行清词经典建构的尝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创作上以其特有的审美倾向,表达对经典作家与篇章的意见。程千帆曾指出:“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当用两条腿走路。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前者是今人所着重从事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后者则是古人所着重从事的,主要是研究作品,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来。”(55)清词创作中具有较为自觉地对本朝创作进行经典化的意识与实践,因此,从中寻绎出其经典化思想与规律,也是清词经典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这里主要以雍乾词坛对顺康的模仿接受加以说明。雍乾相对顺康,时间拉得还不长,但由于词坛建构的需要,也已经开始进行经典化了。雍乾词坛对朱彝尊、陈维崧等的次韵与模仿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典化现象。据《全清词·雍乾卷》统计,雍乾词人次韵唱和陈维崧词105首、朱彝尊100首、顾贞观18首、彭孙遹10首、王士禛9首、沈岸登8首、龚鼎孳6首、曹尔堪5首、尤侗4首、钱芳标4首、曹溶3首、王士禄2首、邹祗谟2首、吴绮2首、查慎行2首。陈维崧、朱彝尊、顾贞观位列前三,表明了雍乾词坛创作对顺康的选择。如果再进一步考察,则会发现雍乾词坛唱和次韵的不少顺康原作,如朱彝尊《高阳台》(桥影流虹)、《消息》(千里重关)、《百字令》(崇墉积翠)、《解佩令》(十年磨剑),陈维崧《沁园春》(四十诸生)、《贺新郎》(古碣穿云罅)等,大都得到后世选本、词话、文学史的肯定与认可。(56)
    值得注意的是,雍乾词坛对曹溶的次韵唱和虽仅有3首,但次韵的原作却都是那首著名的《满江红·钱塘观潮》。此词气势雄壮,寄托深至,当时就引起朱彝尊的关注,写有《满江红·钱塘观潮,追和曹侍郎韵》,小序云:“曹侍郎《钱唐观潮》一阕,最为崛奇。”(57)雍乾时期,朱彝尊的追和得到浙派后人的呼应,厉鹗、金焜、方成培等人都有同调同题之作。词坛名家一再地追和,强化了原作的经典性,以至于孙尔准《论词绝句》云:“要从遗老求佳制,一曲观潮最擅场。”(58)批评家也正是在原作与和作的比较中,发现了原作的魅力,所以,陈廷焯说这首词:“沉雄悲壮,笔力千钧,读之起舞。竹垞和作,已非敌手,何论余子。”(59)
    雍乾词坛对顺康进行学习时,更有大量而集中地撰写和作之人,如乾隆年间的茹敦和,几乎遍和朱彝尊《茶烟阁体物集》,(60)以至于谢章铤批评说:“余尝怪今之学金风亭长者,置《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于不讲,而心摹手追,独在《茶烟阁体物》卷中,则何也?”(61)谢氏所言应该只是大致的判断,主要针对《茶烟阁体物集》所带来的咏物风气而言。实际上,朱彝尊《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包括集句词《蕃锦集》,都给雍乾及以后词坛创作带来不少的影响。譬如《静志居琴趣》,据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等的记载,是朱彝尊为其妻妹冯寿常所写。虽写男女爱恋之情,但感情凄艳,出语清雅,写得极其郑重,赢得了批评家的盛赞,陈廷焯即指出:“情词俱臻绝顶,摆脱绮罗香泽之态,独饶仙艳,自非仙才不能。”(62)其中,《洞仙歌》一调,17首联章而成,更是引起了雍乾词人的模仿欲望。浙派中期重要词家赵文哲《祝英台近》10首、《洞仙歌》10首,显然是模仿竹垞。文哲之词长于以淡笔写深情,《祝英台近》10首对竹垞既有承继,又有变化,陈廷焯曾评论说:“遣词闲雅,用笔沉至,艳词中运以绝大笔力,真千年绝调也。竹垞《洞仙歌》后,又辟一境矣。”(63)沈清瑞《洞仙歌》17首则完全是次韵、赓和竹垞的原作。此外,类似的模仿,雍乾词坛作家,张九钺写过24首,张埙写有16首,方成培、徐志鼎、熊宝泰各写了10首。到了晚清词坛,周星誉也写了10首,论者“谓与竹垞静志居词相伯仲”。(64)这些模仿实际上代表着朱彝尊词经典化的一个方向。朱彝尊的原作与后来的仿作,大都得到后世的肯定,从而构成了一个经典的系列。陈廷焯《词则》从《静志居琴趣》全部82首中选录54首,其中《洞仙歌》17首全部选入,而赵文哲《祝英台近》10首,也被选入8首,全部给予最高评定“○○○”。
    雍乾词坛不仅对前代词坛予以经典化,对当代也有类似的建构。厉鹗的经典地位在当世就已确立,《全清词·雍乾卷》中次韵唱和樊榭词的作品多达23首。谢章铤曾说:“雍正乾隆间,词学奉樊榭为赤帜,家白石而户梅溪矣。”(65)厉鹗《天香》咏淡巴菰一词曾引起当时词家的广泛唱和,程瑜《天香》小序云:“樊榭征士倡咏烟草一阕,继和者几遍大江南北,逞妍抽秘,妙绝一时。”(66)这与当时词坛的咏物之风有关,实际上此作并非厉鹗集中之上乘。樊榭最为人所称道的当然还是那篇《百字令》(秋光今夜),此词陈廷焯以为:“无一字不清俊”;“炼字炼句,归于纯雅,此境亦未易到也。”(67)谭献评云:“与于湖洞庭词,壮浪幽奇,各极其胜。”(68)后来,晚清词人陈澧也有同调之作,序中明说:“夏日过七里泷,飞雨忽来,凉沁肌骨。推篷看山,新黛如沐,岚影入水,扁舟如行绿颇黎中。临流洗笔,赋成此阕,倘与樊榭老仙倚笛歌之,当令众山皆响也。”(69)此词情景交融,寄托深微,不让樊榭,既是对樊榭的模仿,也有与其竞争的意味。在这种模仿与竞争中,一方面选择建构着文学的经典,同时也把一己之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经典的序列里。(70)文学史上,后世对于前代作品的拟作与唱和,体现了后世创作对于文学经典的选择,苏轼的和陶诗就推动了陶诗的经典化,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对清真词的唱和,对清真词的经典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清人对唐宋词的模仿,促进、深化了唐宋词经典的形成;清人对本朝词的唱和与模仿,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自然会有放大原作影响的效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