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论清词的经典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沙先一 张宏生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清词对唐宋词既有继承,又有超越,为词体创作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和美学因素,在词的题材、创作手法、词境等多方面都有开拓,创造出一定程度上堪与宋词比肩的词体文学经典。清人无论在理论批评还是创作上,已经有了对本朝创作加以经典化的明确意识。清初以来,特别是晚清以迄民国,词学家们借助选本、词话、评点、论词绝句、点将录、模仿、唱和、文学史著述、文献整理、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从不同层面建构着清词中的经典。这一经典化的建构过程,既表现了人们对清词的认识,也从不同侧面体现出清词的价值,对于思考明清以来传统文学体裁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作品浩繁、时间尚未充分拉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部分学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雅正传统的质疑、批判,相对于唐宋词而言,清词的经典化还不够充分。
    【关 键 词】清词/经典化/词学批评
    【作者简介】沙先一,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州221116;张宏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3
     
    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并在不断的阅读阐释中体现出新鲜生命力的作品。经典的形成,主要是指作家、作品如何在动态演变过程中获得经典的地位。一般说来,这一动态演变的历史过程愈长,则愈能检验其价值。以中国古代文学而言,《诗经》、《楚辞》、唐诗名篇、宋词名篇等,无不经过长期历史筛选而成为文学的经典。相对来说,清代文学由于时段没有充分拉开,加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部分学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雅正传统的质疑、批判,除小说、戏剧外,其他的传统文体如诗、文、词等,经典化的程度均不够,这种状况制约了学界对有清一代文学的整体认识与评价。当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诸传统文体的情形也并不统一。以清词而言,自清初以来,特别是晚清以迄民国,词学家们也曾借助选本、词话、评点、论词绝句、点将录、唱和等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建构着清词中的经典。这一过程,颇能表现人们对清词的认识,也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清词的价值,对于思考明清以来传统文学体裁的创作及其文学史评价,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清词经典美质的构成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内在的经典的美质,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尽管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对文学经典的选择与体认会有相应的变化,但那些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总能代代相传,所以,文学的经典又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石,那么,清词是否具备这样的价值呢?这可以从当时的词学批评与后人的接受中加以体认。清代是中国文化集成的时期,在学术、文化、文学等领域都带有总结的性质,或许因为集成与总结,以至于它缺乏鲜明的个性。郭绍虞曾指出:“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即是没有它自己一代的特点,而能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以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①蒋寅接续这个思路,进一步指出:“清代确乎难以举出公认的代表性文体,似乎什么文体都有成就,又似乎什么文体都缺乏有力度的创造,让人感到清代文学缺乏特点。”并以清诗为例解释说:“由于作品浩繁和时代接近,未经历史淘汰,鱼龙混杂,一向颇遭人轻视。实际上如果将清诗汰剩五万首,其精美程度也许就不亚于唐诗。即使以绝对标准来衡量,从清诗中选五十家也不会输于唐人的。如果选十家……那就不仅能与唐人分庭抗礼,甚或有唐人未到之境。”②从这个观点看,清词也是如此,我们甚至可以作出大胆的判断,清词在清代诸传统体裁的文学中更具成就与特色,因为相对于各自的发展史,它更为突出。叶恭绰曾云:“往年我同友人论清代学术,曾认为清一代的词,越过明代。此外惟小说和曲子,勉强可以企及,而诗文则否。后来拿这话请教文廷式、朱祖谋两先生,皆颇以为然。文先生曾说过,词的境界,到清朝方始开拓。观其自叙《云起轩词》,虽意在自负,然其所述,实深明词的本体和流变。朱先生也曾对我说,清词独到之处,虽宋人也未必能及。”③朱祖谋乃晚清词坛之执牛耳者,曾整理校勘唐宋金元词籍,成《彊村丛书》;文廷式为晚清词坛四大家之一,深受时人景仰;叶恭绰曾编《广箧中词》、《全清词钞》,对清词之长短与整体状貌了然于心。因此,这一共同体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清代初年,词坛即已出现创作繁盛的局面,到了晚清,由于创作实绩的不断累积,清人对本朝创作更加自信,不仅肯定清词创作之盛,而且还具体而微地指出其超越之处。沈曾植《彊村校词图序》云:“词莫盛于宋,而宋人以词为小道,名之曰诗余。及我朝而其道大昌。秀水朱氏、钱塘厉氏,先后以博奥澹雅之才,舒窈之思,倚于声,以恢其坛宇,浙派流风,泱泱大矣。其后乃有毗陵派起,张皋文氏、董晋卿氏,《易》学大师;周止庵治《晋书》,为《春秋》学者,各以所学,益推其义,张皇而润色之,由乐府以上溯《诗》、《骚》,约旨而闳思,微言而婉寄,盖至于是而词家之业乃与诗家方轨并驰,而诗之所不能达者,或转藉词以达之。”④这是对清词的整体判断,若细化到具体作家,他们也同样认为可与两宋相埒,甚或有所超越,清词批评文献中此类意见所在多有。不必说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晚清四家等大家,即便是那些词坛名家也往往屡获赞誉,如吴伟业,陈廷焯云:“东坡词豪宕感激,忠厚缠绵,后人学之,徒形粗鲁。……惟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可作此翁后劲。”⑤杜诏评顾贞观词云:“若《弹指》则极情之至,出入南北两宋,而奄有众长,词之集大成者也。”⑥清代女性词人也不乏名家,陈维崧称徐灿词:“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其词娣视淑真,姒畜清照。”⑦都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清词比肩两宋的艺术美质,表达了清词成为经典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