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李晓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2017年度文艺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研究以...
作者简介: 李永胜,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讲师。 近年来,中国的文艺学学者渐渐地不再满足于仅仅“跟进”西方人的相关研究,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述而...
一 小说经常同自身沉重的模仿再现真实的传统斗争着。到了今天,传统的模仿再现真实的论点已不能获得充分圆满的解释。小说真实应当模仿社会真实的观念,其实是暗示现存社会的合...
内容提要: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
201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我们满怀信心、坚定前行,很辛苦、也很充实,有付出、更有收获。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
内容提要: “资本”具有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践各个层面的渗透性,因而呈现出这一范畴在阐释上的复杂性。与之同根共生的文学批评,借助“资本”的现代性批判视野,有助于将目光真...
摘要: 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介入文学生产由来已久,其潜入文学生产场域所发挥的价值主导机制遵循着由“隐”向“显”、由边缘向中心的衍变规律。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生产的技术...
内容提要: 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是人类最原初、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文化就建立在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文学则是两种行为(语言)的深度合作和融合。行为语言与言语...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从革命化阶段转向人本化阶段,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逻辑完整性与实践创新性,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关联。这得益于全社会形成了...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文艺史或艺术史上的文艺高峰,往往来自于多种力量的复杂孕育过程,同时还有待于瓜熟蒂落或水到渠成,绝非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般容易,更...
内容提要: 从古到今,中外批评界仅仅关注叙事作品的情节发展,而在不少作品中,实际上存在双重叙事进程:在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贯穿文本始终的“隐性进程”。这一明一暗、并...
后人类时代以人为进化取代自然进化的主导地位为特征,其背景是科技的突飞猛进。科幻电影既为后人类观念提供了充满幻想的生动范例,又对作为其支撑的科技进步发出了强有力的警...
内容提要: “强制阐释论”为准确研判当代西方文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使学界再也不会因西方文论的不断涌入而感到无力或“失语”了。“强制阐释论”作为针对当代西方文论的...
内容提要: 文本阐释的本质是对话,阐释者是居间说话者。阐释活动是阐释者分别与文本、与其他读者进行的两种对话,两种不同的对话赋予阐释者读者—阐释者和作者—阐释者两种不...
摘要: 计算机、数字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成为当今物质生产方式新的技术基础,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的两次机器革命、劳...
引言 本年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状况要在时空两个维度上观察。 作为一门有着较长发展历史且处于渐进积累期的理论学科,我们每年的发展研究报告都强调时间维度,强调要在较...
内容提要: 在后现代知识场重受关注的“审美乌托邦”话题,其意义有必要更多地落实于建构“诗性文化”所必需的理想主义精神方面。而深入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从文化人类...
内容提要: 在构建形象的过程中,文字的能指与所指必须一起转化为具象,但这种转化存在不完全性。其中原由,从文字的角度看,一是文字是一个独立运作的有意义的符号系统,二是...
本文结合笔者十余年研究东亚文化交流的心得以及对于文图学的思考,试图归纳过去的个案实例,从七个面向探讨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的现象,即经典化、政治化、概念化、抽象...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时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看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