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文苑,阳光灿烂。文艺“湘军”,硕果累累。世纪之交,继《当代湖南作家作品选》、《当代湖南戏剧作家选集》、《当代湖南文艺评论家选集》之后,湖南省文联为庆祝省文联成...
葛红兵教授近日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一文后,读者多有呼应,似池水起涟漪,日见沉落的文学教育这一话题重又被提起。然所言者大都在一时难以更改的体...
《洞庭湖之恋》,是作家澹泊的一部令人刮目相看的长篇大著。作品所描绘的洞庭湖区平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蕴,无论经济、哲学、宗教、文化、艺术、风俗,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块...
张弦是一篇做不完的文章。他操持着传统文学与叛逆者的双重犁片,耕耘在小说创作的领地,塑造了一个个众多的女性形象。他选择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向,有序地绝非盲目地进行着...
刘兆林是我们熟悉的小说家,他所创作的《啊,索伦河谷的枪声》与《雪国热闹镇》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近年,刘兆林又开始从事散文写作,出版了《高窗听雪》《与鱼散步》和...
河南作家郝树声的长篇历史小说《商埠雄魂》主要描绘了中州名镇——赊店镇在清朝咸丰年间所经历的历史风云,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商埠重镇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兴衰状貌。作品遵循历史...
“60后”:文学的怀疑主义者 如果考察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的特点,就必须将其与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做一个比较。五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作家,他们虽然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一段...
青花是我家从前的保姆,我因为母亲身体不好,请她来做护理工的。刚来的时候,这位四十多岁的鲁西南女人穿着本地少有的蓝布褂,头巾在颔下打着结,是山里人常见的那种系法。当...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她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遗传信息,可以启迪和发现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路径,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作家邓建华二十多年来,始终...
北京西山以西的门头沟,层峦叠嶂、山路崎岖、林木幽深,经历了太久的苍凉和贫困。那里出煤,挖掘出地下的阳光,山民们破败的小屋里依然黑暗。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他们挺直...
《星期八的思想》(人民日报出版社)是王学海新出版的一部富含思想性的学术随笔与散文集。 “人只不过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的。学海从事学术研究多年...
元旦接2009年最后一期《文艺报》,读到李朝全《文学呼唤名编辑》一文,文中作者感叹:“好编辑真的是越来越少了。”一个似乎被人淡忘了的名字遽涌心头:萧殷。 《鲁迅日记》(...
梁晓声《回家》,《北京文学》 2010 第2期 梁晓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知青文学蜚声文坛,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等,构成了我们一个时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崛起已是既成事实。大国崛起,如果仅有经济的繁荣和物质财富的累积,而没有国家文化价值的自觉与定位,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文化形象和...
我素来认为,让人看懂并给人美感享受的书法,是好书法;同样,让人看懂并让人感动的诗歌是好诗。石英同志的诗,就是这样的好诗。 最近,有幸读了石英同志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焦祖尧摹写东莞的长篇报告文学《云帆高挂济沧海》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读了这洋洋十万言后,我不禁掩卷感叹:姜,果真还是老的辣!祖尧行文,是谓意在笔先,张合有致,显示...
李瑛写诗,从16岁写到80多岁,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写到今天,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我和李瑛从神交到熟悉,感觉到李瑛本身就像诗那样纯净。他有长制,像《一月...
对于我们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几届学子来说,文学七七级前辈学长的文学实践早已被演绎成传说,进而被塑造为新的北大文学神话。而《早晨》则是这一文学神话的标志和...
《裁缝的女儿》是一部叙述从容、内容丰厚,能引人思索的书。它为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带来了久违的清新,让我们陷入静静的思考。 作者重阳,是一位陌生的女作家。然而,一走进《...
重阳的长篇小说《裁缝的女儿》最重要的思想艺术成就体现在比较成功地创造了从“裁缝的女儿”到济世名医王晓春这个艺术形象上。小说从她童年时代写起,一直写到她年近七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