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的长篇小说《裁缝的女儿》最重要的思想艺术成就体现在比较成功地创造了从“裁缝的女儿”到济世名医王晓春这个艺术形象上。小说从她童年时代写起,一直写到她年近七旬,成为名医、博士、教授,时间跨度60余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长篇小说也就是名医王晓春的传记。 重阳以一个女作家独有的细腻、抒情的笔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主要是白描式笔墨与心理描写,从各个方面来刻画与塑造王晓春这个艺术形象。 首先,当然是相当有特色的精细的环境描写。小说中关于老卜奎旧城西站生活氛围的描写,市井风情,晓春童年时代的撒野与玩伴,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老卜奎城留下的时代剪影,还有那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送走两岁半夭折的弟弟金锁的那条江的描写,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当然,更重要的是动态的生活氛围的渲染。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与日常生活场面的描写,不仅为王晓春形象的创造营构了典型的环境气氛,而就其民俗与民间生活描写来说,也具有一种不寻常的文化意义。 尤其重要的是,作者用集中的笔墨展示了王晓春一生为实现其“三个指头定乾坤”悬壶济世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她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医术,克服种种困难,不怕各种挫折,专心致志地为实现其理想而奋斗。正是这样,她从一个“裁缝的女儿”,从当年在卜奎城西站和一帮童年玩伴撒野有点野气的小丫头,变成一位医德崇高、医术精良、心胸宽广、能治好危重肾病和各种疑难杂症的名医和专家。从小说中描述中医这个祖国医学遗产的优良传统及其精神博大的情况来看,虽然作者这种描写对中医文化的意义阐述还不够自觉,但也是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意义。而写王晓春为早逝的弟弟而立志学医,终其一生,一直为让弟弟病中误食苞米花而内疚,写她对处处同她作对设绊的老同学李颖的不记仇,更从人性的深度写出这位民间名医的人格美质。当然,也必须看到,由于作者采用以王晓春一生为主线的线索叙事结构,在她写好王晓春的同时,未能写好王晓春周围的各种各样的陪衬人物,对王晓春情感世界的描写,也由于某种心理障碍而未能放开,这不能不带来艺术上的某些遗憾。 我在读这部小说时,对作者的语言功力相当赞赏。她那种善于把民间口语与文学名著淘来的书面语言结合起来的叙述语言,还有那些善于把主观抒情与客观描写结合起来的书写,都使小说中出现不少令人激赏的精彩笔墨。重阳的语言功能预示她的创作前程,我们期待她在《裁缝的女儿》等作品的基础上,写出更精美的作品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5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