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有诗? 推荐人:贾元昌 推荐理由:“读诗、写诗,都是走向神明或者精神之庙宇的途径。回头,便是尘埃;前行,哪怕荆棘遍地,也是步步莲花。”诚如曲黎敏所言,《诗经》把我们带进了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诗意生活中。《诗经》所表达的,不仅有愤懑的情感,也有赞美的言辞;不仅有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历史事件的记录;不仅是文学作品集,也承担着史书的功能。曲黎敏认为,在这世上,光做“人”是不够的,最好还要做一个诗人,最起码是个骨子里有诗意的人。在《诗经:越古老,越美好》中,曲黎敏不但解读了《诗经》的起源及意义,还对爱情、婚姻、男女、结婚、归宁、剩女、怨妇、孤独、命运等人生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并精选了60余首诗篇,亲自注释及翻译,使古诗演绎出万种风情。
诗教针对的是人心的教化,礼教针对的是人行为的教化。孔子所重诗教、礼教,合二为一即“文质彬彬”四字,文是外表,质是内涵,表里合一,敦厚从容,则是“彬彬”。而现代教育一言以蔽之,只是灌输知识。如果大家看《礼记》的话,就会大吃一惊,上面告诉人们该从哪个门进屋、进屋之后怎么站、站在什么方位、怎么坐、坐在哪儿、再怎么退出等,全部都是规矩,大家会觉得古人好啰嗦,这些有什么用啊?会这么想的人,必然不知人之成功、失败皆与行为细节有关——一个习惯迟到的人是忽视别人感受的人,久之,也必被别人忽视。一个不允许自己迟到的人,至少内心厚道,在如此小事上都能律己的人,一定在大事上更精益求精——我们只有从小事上约束自己,懂进退之道,才有安稳的未来。 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本着生存需求,也很爱学习,且学得多而杂,技能性内容比较受欢迎,管理性质的学科也包含在内。人们以为学了管理学就会管理,就有了安身立业的资本,殊不知,这在古人眼里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老祖宗们认为,学“礼”是学习如何管理我们的行为;学“诗”是学习如何管理我们的性情、管理我们的心灵,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大法。管理好自己的性情、情感、性格、心态,不仅可以少得病,而且可以活得好,还能活得美。 孔子用《诗》讲“风化”而不是“教化”,可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繁体的“风”字是風,里面有许多小精虫,犹如种粒;风,是流动的,可以把万物之种满世界传播。“化”字,是两个颠倒的人,即指把人彻头彻尾地改变。因此,所谓“风化”,就是从最细微处一点一点改变你,像风吹一样,万物皆飘忽,最后,人亦在不知不觉中不露声色地被彻头彻尾改变。如此看来,风化比任何教化都要厉害,风化就是润物细无声,于熏陶中得其质变。 现代管理,靠的是制度;而风化,靠的是情感。 但风化既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也不是死板强制的,而是要讲策略的。举例说小孩子的阅读,用《弟子规》教育小孩子,我总觉得会拘束了孩子活泼率真的天性,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让小孩子背诵《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如此朗朗上口,于胸襟,于胸怀,都不无益处。 中国人很好学。我们现在甚至已经把学习这件艰苦的事放到了生命的起始点——胎教当中,其实这是不对的。而现今的胎教表现出了更多急功近利的特点,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孩子的感知能力。 古代胎教的重点是教育母亲,让母亲先要有一个平和的性格,然后由这种平和的性格,带来气血平和。母子连心,母亲气血平和,胎儿就有了得以安静生长的土壤。母亲若是温柔平和的熙熙东风,那吹在孩子身上也温熏柔和;母亲若是狂风暴雨,那孩子要么被摧折,要么也猎猎狂风。 据说古代的胎教是从周文王的母亲开始的。通过母亲的教养来熏染腹中的胎儿,达到生子要贤良、长寿、仁义、聪慧,最终对国家能有所贡献的目的。周文王的母亲怀孕后,经常“令瞽颂诗”,就是找了一个盲人专门给她吟诵诗歌。“令瞽颂诗”,短短四个字,里面却蕴含着大学问。为什么找了一个盲人呢?原因是盲人看不见东西,所以内心会特别宁静,他读书来的声音就会很清透,而胎儿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这样的声音对胎儿的生长很有好处。 这,就是风化之始。 责任编辑|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