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一部优秀的、别开生面的诗集——读石英新作《走向天安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迟浩田 参加讨论

    我素来认为,让人看懂并给人美感享受的书法,是好书法;同样,让人看懂并让人感动的诗歌是好诗。石英同志的诗,就是这样的好诗。
    最近,有幸读了石英同志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诗集《走向天安门》,竟爱难释手,赞叹不已,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近年来我读到的一部优秀又别开生面的诗集。作为一名老军人、老诗歌爱好者,以至几次生发起公开推荐的热切愿望。不熟悉战史、军史、党史是写不出这样的好诗的,而没有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感也是写不出这样的好诗的。我认为这部诗集的突出特点是:
    一是形式的创新性。《走向天安门》(以下称“走向”)所表述的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那天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革命战争,直至天安门前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历史过程。按说采取长篇叙事的形式较为顺茬儿,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记述历史的叙事长诗。可是石英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地用72首短诗表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只是以时序、事序为线,把这些珍珠般的短诗穿了起来。这样,读起来,是独立成章、各具特色的短诗,而品起来,是互相关联又异彩纷呈的一幅历史画卷,堪称惊涛迭起的一段历史激流。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无以新变,不以代雄。”石英的勇于创新收获了“走向”的别开生面。
    二是内容的真实性。“走向”记述了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有重量级的19个人物及53件关乎全局的重大事件,几乎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真人真事,而诗人又是满怀着真情实感去描绘这些人和事的。古人讲:“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渗透真情的真人真事之诗篇,自然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摇撼肺腑的感觉,自然会令读者激动不已。“汾河躲在雪套里/铡刀张着惨白的利口/对乡亲发出最后的通牒/残冬和阳春两个季节/此刻都绷紧了神经/在铡刀两边对峙……”这是写人们熟知的刘胡兰的。正是人们熟知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壮烈牺牲,才更为诗人这新鲜而生动的意象所加倍感动。
    三是语言的震撼性。诗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古人讲“语不惊人死不休”,我认为是追求思想的凝练、升华和创新。没有思想的语言是苍白的,而浓缩、承载伟大思想的语言,才能惊天地、泣鬼神。比如《遵义的选择》:“今年一月,当我走进小楼/我恍然看见会场里举起的手/每只手仿佛都是参天大树/合起来就是一片森林/这森林覆盖面很大/后来绿化了整个中国。”短短几句,把遵义会议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描述的多么生动、深刻又震撼人心啊!
    四是诗人的使命感。这在“走向”的序言里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诗人要把共产党员人的“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种大智大勇的品格、一种视死如归的气节、一种克服千难万险去争取胜利的信念,贯穿于全集,构成短诗的精髓”。而这种精神、品格、气质和信念,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石英深知此情,以一种特殊的使命感确立了这一目标。
    也正因此,诗人选择了最能体现上述精神的人和事;也正因此,“走向”的每首诗中,都洋溢着上述精神;还正因此,全诗无不体现出已过古稀之年的石英依然保持着公仆之情怀、军人之气质、党员之责任和诗人之激情。这是最为值得称赞的,也是我最为敬重的品质。正是因为石英的这些优良品质,也才诞生了《走向天安门》这部佳作,给人以勿忘过去、珍惜今天、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震撼力。所以,我愿向大家推荐这部优秀的诗集。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