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这部荒岛叙事的开创之作其实是作者的灵魂自传——写在《鲁滨孙漂流记》发表 2019-06-20
鲁滨孙自述生于1632年,然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其文学生命开始于1719年,即《鲁滨孙漂流记》出版之时(以下简称《漂》)。适逢其300周年华诞,因郑重试撰颂辞如下: 英人鲁滨孙·柯...
[评论] 绚烂的流离:松本清张笔下迷人的乱世 2019-06-18
推理小说里的谋杀,可简单分为两种,一是主动杀人,为取利。二是被动杀人,为求生。主动与被迫之间,横着的是小说家的善意和同情。在社会派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笔下,杀人取...
[评论] 现实与寓言并重 娱乐制造与哲学思考并行
日本平成时代文学的后现代图景 2019-06-18
日本平成时代刚刚结束,平成时代文学的整体回顾与史学思考已经开启。在平成时代,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及其破灭后“失去的十年”,经历了走马灯般的政权更迭和近年来的自民党一强政...
[作家印象] 当我们在感谢萨拉马戈的时候,我们在感谢什么? 2019-06-18
九年前,2010年6月18日,若泽·萨拉马戈逝世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兰萨罗特的家中,享年87岁。葡萄牙总理若泽·苏格拉底亲自向萨拉马戈的遗孀发去唁电,对作家的离去表示“深切哀悼”...
[评论] 安吉拉·卡特:自由女神也喝高了 2019-06-17
文学教授纳博科夫教诲我们说,评断一部作品是否优秀,要看读者的两块肩胛骨之间有没有“微微的震颤”,这震颤有个名目,叫“美感的喜乐”。按照这个标准,我在阅读《焚舟纪》...
[评论] 舌尖上的哲学味道 2019-06-17
当食物加上哲学的“奇珍异味”时,我们会“吃”出什么样的味道? 本书作者阿兰·杜卡斯有两个身份。一方面他三次荣获米其林三星(最高等级)的世界最著名主厨称号,还入选过美...
[评论] 战火中人性的幻灭与重生——读库尔齐奥·马拉巴特《皮》 2019-06-17
《皮》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库尔齐奥·马拉巴特的代表作,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为作家赢得了国际性声誉。小说以二战时期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并解放意大利为背景,记述了主人公...
[评论] 安吉拉·卡特:自由女神也喝高了 2019-06-17
文学教授纳博科夫教诲我们说,评断一部作品是否优秀,要看读者的两块肩胛骨之间有没有“微微的震颤”,这震颤有个名目,叫“美感的喜乐”。按照这个标准,我在阅读《焚舟纪》...
[评论] 勒克莱齐奥成了“自家人” 2019-06-17
勒克莱齐奥 资料图片 《文学与我们的世界——勒克莱齐奥在华文学演讲录》 [法]勒克莱齐奥 著 许钧 编 译林出版社 2017年12月11日,勒克莱齐奥先生结束在南京大学近三个月的讲学,...
[艺术漫谈] 《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导演、编剧再携手,丁海寅、韩志旼主演,成就近期人气 2019-06-17
《春夜》不止是细腻缠绵,更是对现实的反映。 最近两年的韩剧,并不是追剧圈里的“C位”。不过,大概每隔那么几个月时间,你会突然发现朋友圈里纷纷开始“打卡”起某部韩剧来...
[作家印象] 女作家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 2019-06-14
女作家与艺术家的生活细节——相比男作家的嗜咖啡、爱睡懒觉——并非不值一提。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的《工作中的女性》第二辑出版,包括多丽丝·莱辛,爱丽丝·门罗等的访...
[评论] 《佩恩先生》:小说之镜中的波拉尼奥 2019-06-14
巴黎不属于波拉尼奥,巴黎属于科塔萨尔,但巴黎又不只属于科塔萨尔,它还属于众多二十世纪拉美作家,包括塞萨尔·巴列霍。 “我会死在巴黎,在一个下雨天”,巴列霍亲手写下的...
[作家印象] 人来来往往,唯书不朽——阿摩司•奥兹长女应邀首次访华 2019-06-14
“那些爱他的人,谢谢你们!”2019年6月10日,已故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长女范妮亚•奥兹-扎尔茨贝格尔(Fania Oz-Salzberger)应邀首次访问中国,并出席北京和南京两地的纪念活动...
[评论] 李翊云:讲故事的必要距离 2019-06-14
问:您的小说《一切都会好起来》部分情节发生在美发沙龙。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们会发生怎样的遭遇? 答:我经常讲到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写的一个故事,《自助餐厅》。部分...
[评论] 李翊云《理由结束的地方》:一部与自我和解的小说 2019-06-14
在美国华裔作家当中,李翊云无疑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年仅47岁的她就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金童玉女》,长篇小说《流浪者》《比孤独更温暖》,回忆录《亲爱的...
[艺术漫谈] 《摇滚学校》:燃系音乐剧的魅力所在 2019-06-14
一股摇滚旋风袭来。百老汇原版音乐剧《摇滚学校》(School of Rock)登陆广州,给这座都市增添了十足动感。该剧改编自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的同名电影,由著名音乐剧大师劳埃德·韦...
[评论] 《佩恩先生》:小说之镜中的波拉尼奥 2019-06-13
巴黎不属于波拉尼奥,巴黎属于科塔萨尔,但巴黎又不只属于科塔萨尔,它还属于众多二十世纪拉美作家,包括塞萨尔·巴列霍。 “我会死在巴黎,在一个下雨天”,巴列霍亲手写下的...
[评论] 《赫贝特诗集》:冷峻辞藻下燃烧的道德火焰 2019-06-13
《赫贝特诗集》(全二册)是波兰最杰出的新古典主义哲学诗人赫贝特的诗歌集,囊括赫氏的9本诗集,400余首诗作,全面展示了这个世界大师级诗人的诗歌风貌:他的思辩和反讽、怀疑...
[评论] 边界之间:翡翠绿岛爱尔兰的诗与海 2019-06-13
一直很喜欢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这句美妙的设问:“是海洋界定陆地或陆地界定海洋?两者都从浪的撞击汲取新的意义。”尽管他是以爱尔兰海陆边界的相遇,隐喻惺惺相惜的恋人之...
[作家印象] 面对世界文学的激流,译者要怀着虔敬——访翻译家李尧 2019-06-12
王 杨: 李老师,您大学学习的是英语专业,毕业之后曾经做过报纸和杂志的记者编辑,还曾经担任商务部的培训教授,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小说,后来又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