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印象] 从谍战特工跨界文学的作家,让人生闪光的是想象力与观察力 2019-08-12
世界文学史里,有这样一群有着各种奇怪职业打掩护的作家,他们曾亲自扮演过这些角色,之后在写作中游刃有余地构建起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形象,事实上,很大程度上他们就是在写自...
[评论] 谷川俊太郎:恋爱是一件小题大做的事 2019-08-12
88岁的谷川俊太郎 七夕到了,又是一个有情人互赠礼物,表达爱意的节日。 人们总是希望让爱情变得有仪式感,总是认为自己的那一份爱最与众不同,就像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在新...
[评论] “宅男”索尔仁尼琴 2019-08-12
戴蒙德不用计算机 戴蒙德 在6月11日出版的《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上读到一篇有关加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物学家戴蒙德(J.Diamond, 1937-)其人其学的长文,当中说及引发戴蒙...
[评论] 《工作漂流》:日本“冰河期”职场的人间观察 2019-08-12
好的大学毕业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 一份工作对你的人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公司和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是在一个公司干到底,还是不断跳槽找到好工作? 对八个不同...
[作家印象] 艾申堡与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2019-08-12
偏远的外省小镇或是农庄,生活周而复始,平淡无奇,静如止水,不起一点涟漪。忽有外人自通都大邑驾到,骤然打乱了当地原有的缓慢节奏。城市和乡村,开放和闭塞,先进和保守,...
[评论] 走向伦理的共情:《灵力》的生态书写 2019-08-12
琳达·霍根(Linda Hogan,1947- ),美国本土裔诗人,作家。霍根常年致力于研究和撰写美国本土裔奇卡索部落的历史、神话和文化生活,不断从自然资源和风貌中汲取灵感。她曾提出文化生...
[作家印象] 《阴阳师》作者梦枕貘:即使我是虫子,也想写小说 2019-08-12
夜晚的平安京,天象异动,怪事频发……阴阳师安倍晴明白衣飘飘,儒雅不羁;武士源博雅腰悬长刀,淳朴耿直。一对挚情好友淡漠生死,游走于阴阳两界,在谈笑之间破解桩桩离奇事...
[评论]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小村庄的美丽与哀愁 2019-08-12
斯坦尼西奇出生在波斯尼亚小城维舍格勒,父亲是塞尔维亚人,母亲是波斯尼亚人。1992年,他与父母亲逃亡到德国海德堡,并从此定居在德国。他从小就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
[评论] 《冰与火之歌》第一卷中文版图像小说出版 2019-08-12
近日《冰与火之歌》第一卷《权力的游戏》中文版图像小说出版。作为骨粉,怎么也得爬上来写一篇。 当年权游剧集刚播完第二季的时候,我开始在朋友圈和豆瓣大肆安利原著。记得有...
[作家印象] 海明威诞辰120周年之际,《最后的访谈》中文版推出——
他的一生,始终选 2019-08-12
提及20世纪对中国读者影响最大的国外作家,海明威这个名字,大概不会有人遗漏。《老人与海》为海明威赢取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一世盛名,那些读着《老人与海》长大的年轻...
[评论] 《爱与圣奥古斯丁》:重新发现阿伦特 2019-08-12
《爱与圣奥古斯丁》,[美]汉娜·阿伦特著,[美]J. V. 斯考特、J. V. 斯塔克编,王寅丽、池伟添译,漓江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348页,55.00元 汉娜·阿伦特1929年在她的导师,著名存在主...
[作家印象] 从被遗忘的卡尔·拉赫曼谈起——我们为什么必须回归语文学? 2019-08-12
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作者之死”的观点,一言以蔽之,是终结作者对文本意义理解的专断性权威,主张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在文本创造之初由其作者决定的。 语文学在中国很早就已...
[评论] 诗体译文加权威底本,再看“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2019-08-12
近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精装典藏版),本套书以权威修订的1623年第一对开本为翻译底本,由我国著名莎学家、翻译家辜正坤、许渊冲和彭镜禧联袂...
[作家印象] 文学家的绿色思绪 2019-08-12
文学大家柳鸣九先生在耄耋之年仍身体力行,亲自操刀翻译法国大作家都德的名著《磨坊文札》,汇入一套由卢梭、都德和黑塞三部名作组成的回归人性自然美的“小绿书”,译者是柳...
[评论] 纵剖横切小说史 立体多维看文学——读《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 2019-08-12
中国学者写外国文学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真正能从本国读者需要出发,体现我国学者本土意识的文学史著作,对作者的文化视野与学术素养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近出...
[作家印象] 卡夫卡手稿在耶路撒冷展出,这些文献归属争议很“卡夫卡式” 2019-08-12
8月7日,一批弗朗茨·卡夫卡未面世的手稿文献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国家图书馆展出,并同时被上传到互联网上。这些文献包括:卡夫卡的手稿、期刊、学习希伯来语的笔记本和素描,以...
[评论] 《至暗时刻》:至暗即光明之始 2019-08-12
前一阵民间流传一段视频,电影《至暗时刻》中丘吉尔在英国国会下议院发表的那次著名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被配上了沪语版“垃圾分类总动员”的台词,让“丘吉尔”也为上海...
[作家印象] 约翰·勒卡雷: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太过用力 2019-08-12
【编者按】 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原名大卫·康威尔(David Cornwell),1931年生于英国。曾就读于伯尔尼大学和牛津大学,18岁被英国军方情报单位招募,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
[评论] 劳动与闲暇——重读《瓦尔登湖》 2019-08-12
梭罗生活的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在此过程中,他的家乡康科德由昔日的宁静小镇一下子变得熙熙攘攘,“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拜物教的盛行…...
[评论] 世间再无寂寞芳心小姐 2019-08-12
寂寞芳心小姐并不是小姐,而是一位男士。寂寞芳心小姐最大的人生困境不是寂寞,不是芳心凄楚,而是绝对的虚无。 事实上,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位年轻人的笔名,因主持同名专栏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