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诗体译文加权威底本,再看“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http://www.newdu.com 2019-08-12 光明日报 陈雪 参加讨论

    
    近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精装典藏版),本套书以权威修订的1623年第一对开本为翻译底本,由我国著名莎学家、翻译家辜正坤、许渊冲和彭镜禧联袂打造的中文诗体译本。诗体译文加权威底本,呈现出莎士比亚悲剧经典的不朽魅力。
    莎翁已作古四百余年,但莎翁的作品却光彩如初。莎士比亚以早期现代英语进行书写,他的一大成就是以丰富的用词极大地增强了英语的表现力,推动了现代英语的形成。
    莎士比亚作品中大部分内容为诗体。提到莎士比亚作品的译本,中国读者常常想到朱生豪、梁实秋两位先生的译本。珠玉在前,名著复译的必要性在哪里?对此,四大悲剧中《哈姆莱特》《麦克白》的译者、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先生做了清晰的说明。
    首先,莎学界出现了崭新的莎士比亚全集的版本,即2007年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的全新修订的第一对开本,这是当今莎学界最负声望的莎作版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译本应该跟上潮流,不然的话只是满足前面的符合那个时代读者的需要。译本反映出来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相关的一些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它是一个流动的状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必须有新的译本来应和新时代新的需要,新时代的莎士比亚作品本身有被重新阐释理解的需要,读者本身也需要看到一个跟传统的莎士比亚译本不一样的译本,在这个基础上的升华、提高。译本不是要推翻以前的译本,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次,莎士比亚的作品基本上都以诗体写成。因此,要想尽可能还原本真的莎士比亚,就必须将莎士比亚作品翻译成为诗体而不是散文,这在莎学界已经成为共识。令人惊奇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是用散文写成的!就连一些演出莎士比亚的演员及其导演、许多学者、大学教师都是这样认为的。这真是很令人惊讶。莎士比亚作品至少85%以上的内容都是诗歌形式写成的。没有诗歌形式,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成就就要大打折扣,正如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唱词若全部改写成散文,那么其艺术成就就至少降低一半。此前已有的朱生豪、梁实秋先生的译本各有所长,但“可惜不是诗体,有违原作形式”。
    辜正坤、许渊冲、彭镜禧三位先生打造的四大悲剧译本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体译本,全面实现以诗体译诗体,以散体译散体;译文逼肖原作整体风格,不仅“神”似,而且“形”似。《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诗体翻译包含三种翻译风格:一为有韵体诗词曲风味译法,二为有韵体现代文白融合译法,三为无韵体白话诗译法。按照诗体翻译方式,本套丛书新译如下:
    小丑甲 当时年少爱风流,
    有滋有味有甜头;
    行乐哪管韶华逝,
    天下柔情最销愁。
    (《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一场)
    诗译莎翁的时代意义,正如著名翻译家叶子南所说,“时代呼唤一个新诗体译本的出现……很多经典译作由于出版年代久远,不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都有再来一次的必要。不少译作是在国门半开,甚至完全锁国的环境下翻译出来的,译者虽尽了最大努力,但因条件限制,在原文的理解上还是有很大改进的空间。新时代的读者也急切需要新时代的译本,来打动他们的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