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思,104岁,一个历经一个世纪的心灵,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人常说的“文如其人”,其实包含着生命的哲理;一名杰出的学者逝去的时候,他穷尽一生研读著述的“文”,正是他...
国学即中国的学术。但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本无所谓“中国的学术”与“外国的学术”之分。故从理论上讲,当今世界的学术领域有多广,中国学术的范围就有多大。当然,这只是问题的...
内容提要 自十六世纪中国与欧洲发生正面接触以来,大量的西方学者对一切有关中国的文化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诸多的假设、猜想、认识,乃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只要给诗歌机会,它会再一次勃兴,再一次唤醒民众心中那些柔软的情愫。比如这一次四川大地震,国殇时刻,全民心痛,情感难以自抑,此时,表达心声的最佳形式,非诗歌莫属。...
一、理论与问题 按理说,有什么样的问题,便会有什么样的理论,但什么样的问题是属于文学本身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文学和非文学共同的问题,文学又如何以自己的立场面对这些共同的...
德里达对"文学性"的态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解构文学性,他认为文学叙事与其他类型的文本叙事存在重叠与交叉,而其他文本中也存在着文学叙事。他会认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学性...
●“灰色文学”传播无聊内容,充斥不良信息,用低级庸俗的东西吸引读者,它具有一种类似鸦片的作用,即制造一种梦幻、娱乐的快慰情景与效果,让你在轻松舒适的阅读快感中鄙弃...
平民化的写作和阅读面对着空前高涨的网络创作、发布量,必然会产生因重复、淹没、遭遇伪劣产品、判断迷失等等而导致的精力、时间、注意力的浪费。这个冲突虽然在传统文学中也...
穆旦《冬》诗有两个版本,一是1980年2月《诗刊》发表的原稿版,二是1986年出版的《穆旦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收录的修改版①。这两个版本中,无论是在情感的真实性还是在诗...
一 五十多年来,当代文学的批评方式,经常会因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而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不过,由于批评立场和对象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其批评的“方式”,也会出现这样那...
作家的思想者化问题,久结我心,萦绕徘徊,然而不好表达,更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原因是复杂的。 王蒙曾经提出作家应该学者化,这有其社会背景。在20世纪的某一个阶段,中国作...
新世纪形态多样与价值多元的文化现实,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面对消费文化催生的多种文学类型,在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召唤下,批评主体从不同的文化体认出发,借助相应...
余华在沉寂十年之后,推出了50多万字的小说《兄弟》全集,可谓重拳出击,倾力打造,而关于《兄弟》的优劣是非被读者和批评家炒得沸沸扬扬,褒贬不一。批评界不同的呼声对于促...
内容提要 赵毅衡的《两种经典更新与符号双轴位移》认为,当下盛行的大众群选经典化摒弃了文化的纵聚合轴作用,仅由横组合轴的粘连加以完成。这种双轴位移将导致符号的灾变和文...
这几年“学术规范”喊得山响,似乎中国学术水平下降都是这厮惹的祸。而且在某些人看来,学术界抄袭不断,也是因为学术规范问题。可什么是“学术规范”?好像大家关注的还都是脚...
内容提要 文学研究如何应对文化研究的冲击为当今中国学者瞩目。文学曾经是文化的主导形式,在普及的层面上长久出演救赎灵魂的功能。今日新媒体蜂起,大众文化替代书本纸笔,成...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诠释王国维“境界”说的主导方向是以叔本华哲学(美学)为“本”。这是一个根本误解。本文主旨就是揭示和澄清这个误解。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通过对王国...
与国内的中国文学火爆式批评相比,国内的外国文学批评则显得颇有一种温、良、恭、俭、让的味道。国内中国文学批评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诸如“文学是怎样死亡的”、“文学何时告...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促进和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批评的功能意义必须放在整个文学...
任何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都离不开批评。王尔德说:“没有批评的官能,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普希金则认为“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 但是,做批评家十分不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