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邓晓芒对儒家亲情道德的批评主要在于他尚未充分理解儒家的“仁”及其从我做起、从亲爱起的道理,所以总是从“路人”的立场和法律的视角对亲情道德进行外在的仲裁;而...
作家李浩将当前文学创作中“简单化、窄化、意识形态化、道德伦理化”等“单一化倾向”归结为作家对名利的迎合和自身的惰性,反映了作家清醒的自我反省意识。不过,当前文学创...
如何加强与改善文艺评论工作,我认为,应着重解决评论工作的认识问题、环境问题、工作问题。 一、认识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文艺评论的重要性 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仍有谈谈的必...
内容提要 “亲亲相隐”是儒家“亲亲”思想在有结构性限制或过失的亲属间贯彻仁爱精神,进而促使人格成长的文化与伦理选择。“亲亲”之仁在君统与宗统存在矛盾的宗法社会,是方...
张法教授的著作《美学导论》,体现了作者的博学与独立思考精神,但这本书能给人这样的启示:单凭博学与独立思考,并不足以产生有科学意义的著作。更让人沮丧的是,这本书让我...
对于文艺评论工作,多年来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甚至一些大胆的看法,随想随记,形成多篇文字,现不揣冒昧与浅陋,整理修改出来,请方家赐教,供领导参考,供同仁们指正与批评...
现代主义/当代艺术只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杨旭在《读书》2008年第1期上发表《艺术被“观念”了》一文中认为,现代主义/当代艺术从未宣布过它们特定的形式,它们带给世界的只是...
《秦腔》暴露出什么问题? 在贾平凹的近作中,《秦腔》是被评论界几乎一致叫好的长篇小说。在内容上,我基本赞同有的学者所说的,这是一部写“土地的破碎”、“诗性土地历史终...
内容提要 作为一篇以驳论为主的文章,本文对邓晓芒先生《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中存在的诸如承认“‘历史主义’原则”而在实际上却违背这一原则、沿用“封建专制主...
文学生态调研是江苏作协文学工作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近期参与了旨在了解广大业余作家生存与创作状态的一系列座谈,引发诸多深思。调研中有位从事文学创作多年的女士关于“我...
近来,一篇正常的学术批评文章引起被批评者爆“粗口”的过激反应,看起来是个特例,却反映了学界在学术批评的常识上存在的问题。如果能通过这个问题,提高认知度,形成学术批评的共...
“季广茂事件”缘于钟华发表在《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的文章——《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迷失——评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的书评。钟华在文...
当代中国大陆的批评状况如何?这是见仁见智的事,也需要大量文献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说明。但有一点是人们关注的:批评何为?如今的批评已变得种类混杂、标准不一和难以理解了...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为《全汉赋校注》“历代赋论”对汉赋的评论还存在不足之处,笔者不揣浅陋,以此书所收对《长门赋》的评论为例,对其不足之处试说之,以向诸方家请教。 关键词...
前些时读新出版的《废名讲诗》,有些想法;顷阅眉睫《谈〈废名讲诗〉的选编》(载2008年3月5日《中华读书报》)一文,无意中得着一个题目。《废名讲诗》系陈建军、冯思纯编订。...
但凡知道一首唐诗的人,就知道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看到 的所有解释,大致都是这样:在一个深秋的晚上,李白睡不着觉,躺...
内容提要 新世纪以来诗歌出现两种“出逃”:逃向世俗感官与诗人内心。其中,诗歌的通俗部分和流行诗意在靠拢、投奔文化过程中,显示了极强的承载功能和高覆盖率,表明诗歌生态...
于丹讲《论语》红得发紫,不禁想知道她讲了些什么?是怎么讲的?暑假中找来《于丹〈论语〉心得》翻阅。这倒不是为了好奇,而是觉得作为向大众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有必要对...
也许,没有哪个学科的爱好者,像文学的爱好者那样多;也许,没有哪个学科像文学那样,鼓励人们按照自己的趣味来选择,——刘勰所谓“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文心雕龙·风骨...
●当代学术,如果说在确定性知识的提供方面不无所得,那在学问的气象、格局和终极趋赴方面,就根本无法与前贤相比。有的学问不能说继起无人,但终未后来居上。 ●故当此陈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