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与改善文艺评论工作,我认为,应着重解决评论工作的认识问题、环境问题、工作问题。
一、认识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文艺评论的重要性 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仍有谈谈的必要。众所周知,创作与评论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但文艺评论到底有什么重要性?有什么重要作用?并不是人人都清楚、都重视的。从学理上讲,文艺评论主要有四个作用:一是总结文艺创作经验(当然作家自己也可以总结),帮助作家(不是指导作家),扬优补拙,提高创作质量;二是剖析文本,帮助读者(也可以说指导读者)正确欣赏文艺作品;三是研究文艺新思潮、新动向、新情况,介入文艺争鸣,助推重大文艺思想上求得共识;四是总结文艺创作规律,促使文艺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正因为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文艺评论工作十分重要,缺它不可。 第二:正确认识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对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的关系作出最深刻论述的,应首推古罗马诗人、文艺评论家贺拉斯,他说:“我要做砺石一条,砺石割不断东西,但能够磨利钢刀,我自己不作诗歌,但能给诗人指教,教他从何处取材,如何修养和熏陶,何者应为不应为,指出歧途和正道。”(见《诗艺》第三章“诗人篇.引论”。)他把文艺创作比喻为钢刀,把文艺评论比喻为磨刀石。作家要使自己的钢刀锋利,随时离不开磨刀石,有了磨刀石,他的钢刀才会闪闪发光,创作才能锐利有力,而钝刀子是割不动东西的。 第三:正确认识文艺创作的甘苦 周恩来曾说:文艺创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文艺创作要“十月怀胎”后,才能“一朝分娩”,是一种艰苦的精神劳动,是呕心沥血之事。要写出一部作品,特别是一部优秀作品,是很不容易的。评论家应首先体察和认识到这一点,端正评论态度。千万不要以指导者身份去瞎指责。应以诤友身份去阅读、品赏,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和建议。这样,才会写出贴近创作实际的评论,而非空话、套话、克里空的评论。 第四:正确认识评论的艰难 文艺评论并非易事,要搞好评论工作,我认为有六难: 一难,难在要有较高理论水平。 文艺评论是一门系统探讨文艺创作规律的科学,别林斯基称它为:“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是“理论对实际的应用,是那个被艺术所创造,而不是本身创造艺术的科学。”普希金也说:“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评论家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和造诣,是很难担当此任的。 二难,难在要有较高鉴赏水平。 马克思有两句名言(关于文艺鉴赏方面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又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也说:“要了解但丁,就必须把自己提高到但丁的水平。”由此可知文学鉴赏水平对文学评论工作何等重要。 三难,难在要有胆识和勇气。 文艺评论,可以说是一种“浇花”、“除草”、“消毒”的工作。花好浇,草易锄,但识毒排毒消毒难。搞评论,要敢于排除杂念和干扰,直面文本,亮真心、讲真话。既不昧着良心粉饰作品,也不随心所欲打杀别人,真正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评论家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练就胆识和勇气。 四难,难在评论创新。 好的文艺评论,必须跳出陈旧模式,陈规思维。应有新思维、新观念;要有新突破、新创造。有新思想、新见地的评论,才会有质量,有助益;才算有进步、有发展。这一点,很重要,但相当难。 五难,难在排除人际纠纷。 文艺界的人际关系与风气,在不断净化与好转,但仍然十分复杂。比如说,各种莫名的派系与团伙;不同理论修养的差距;不同认识水平的区别;不同年龄与个性评论工作者在思维定式与观念上的差异,等等,仍然或明或暗地存在着。派系之外的评论人,很难有说话的余地。不管你评谁、论谁,常常被他人划入某派、某类之列,难于处世。缺乏一种公平和理性对话的良好的文艺环境。 六难,难在认真研读文本。 现在的不少文艺评论,十分浮躁,要么“克里空”,全是一些空话、大话、假话、套话;要么天马行空,胡吹乱侃,不着文本实际;要么是进得去但出不来,缺乏高屋建瓴之势,过细、过实,对作者、读者没有什么助益。原因固然较多,但评论工作者不认真、静心地研读文本,是一重要因素。因为认真阅读与研究文本,既要时间又要水平。 二、环境问题 不论搞何种工作,都应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人是内因,环境是外因。文艺评论的开展,虽然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是人;但外因,环境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况且,文艺评论的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净化环境,主要是净化政策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对此,我在前文之一:《我国为什么没有专业文艺评论家》一文中已经作了较多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三、工作问题 第一、组织问题 搞文艺评论,最重要的是组织和队伍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和一支稳定的队伍,文艺评论很难健康发展。文艺组织领导部门,应负起组织文艺评论队伍的责任。近年来,在省文联文艺理论室主持召开的文艺评论座谈会上,大家对此呼声很高。当时,相关的职能部门表示,拟于近期正式成立文艺理论家协会,已经过了好几年了,能否成立,仍难定夺。我想,既然已讲了多次,职能部门也早已表态,应该落实了。有了组织就有了队伍,也便于管理。 第二、活动问题 最近几年以来,省文联、省作协、市文联、市作协,对文艺评论有了很大加强,连续开了好几次会,出了一批成果,成效显著。但如何提高质量,如何使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仍然需要研究、加强,最好有专人分管,有定期活动计划。 第三、重点问题 文艺评论应有重点,对重点作品、优秀作品,获重要奖项的作品,应组织重点评论。比如说,开专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刊物发专版或专辑。会前,由职能部门把作品及相关资料提供给评论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进行潜心阅读、思考与研究,然后写出文章,这样,可以保证评论的质量和一定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对作者、读者才有帮助。 第四、造势问题 对我省涌现的优秀作品,有创新、有突破、有影响的作品,应该在全国上下造势,召开新闻发布会、作品专题研讨会,让新闻媒体介入,在全国造成影响。比如,近年来,原省委副书记丹增同志,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晏友琼同志,省文联与省作协领导同志,为宣传与推荐我省优秀文艺作品作了大量工作,在北京,专门召开了有关《水乳大地》、《云南映像》、夏天敏作品的座谈会,不少新闻媒体及报刊进行了宣传、报道、发了文章,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项工作应坚持下去,让全国文艺界和广大读者都来关注云南文艺创作、评论云南文艺创作,帮助与推进我省文艺创作的更大繁荣与进步。 第五、总结问题 应及时组织作家、艺术家总结创作经验。特别是对创作出了优秀作品的作家、艺术家;对在全国获得各种重要奖项的作家、艺术家,应组织他们认真总结自己深入生活、精心构思和创造精品的宝贵经验。写出他们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潜心创作的甘苦与辛劳;写出他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追求、探索与创造的切身感受与深刻体会。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创作的深入与发展,还有利于其他作家、艺术家参考、借鉴;也有利于评论家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与深入研究;更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 第六、评论家的修养问题 评论家自身修养、自身素质的锤炼与提高问题;批评家思想、观念的更新问题;批评家的胆识与勇气问题,对于文艺评论的质量、水平、品味、格调,影响很大,也应引起批评家足够的重视,应随时随地注意强化自身,炼好“内功”,塑造好灵魂。
作者简介:张运贵,籍贯四川,云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文艺学教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