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已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一方面,经过观念上的拨乱反正与正本清源和方法上的除旧布新与鸟枪换炮之后,文学理论已形成一种自足而圆满的话语体系,另...
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文学受意识形态宠幸的状况不复存在了,人们开始哀叹文学丧失了昔日辉煌中国20世纪60年代及新时期之初,中国文学的“轰动效应”...
一文学何为? 文学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教科书上说,它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审美的语言艺术人们通过它可以表达情感,认知世界,可以“兴观群怨...
在《文艺报》上,2007年3月27日,我们以“精神家园的建构与审美超越论”为题对王元骧近些年来的一些文艺观点进行了商榷。2007年9月4日,王元骧以“论文艺的‘审美超越性’”为题对...
《于丹论语心得》一上市便“签售火爆”,至今仍颇受市场追捧,但也招致不少网民和读者的激烈批评。有指摘于丹对“民无信不立”、“修己以敬”、“能近取譬”、“言寡尤”等句...
当代文坛,精品之作不多,文学热点倒不少。时下围绕着身体写作的争论,或者就是所谓热点之一?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与此相关的学术讨论会。与会者皆学术界中的名公巨卿,所谓大腕...
新世纪五年以来,当代散文领域问题颇多。本文意在通过个案分析与整体观照,揭橥其问题所在。 窃以为,当今散文特别是大散文,更多需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书写而非文人化书写,是知...
内容提要 本文从《招魂》文本结构的分析入手,引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比较其与公认的赋体文学作品形式结构的异同关系,论定《招魂》为《文心雕龙·诠赋篇》所定义的经典赋体...
用“战国时代”来形容当下的小说创作状况恐怕并不过分,不论是文学格局、创作方式、审美规则,还是表达形式,以往那种以一种方式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一切都处在变化和重新组...
内容提要 本文选择莫言与余华的作品为个案,从身体文化学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中的身体叙事、它的文化意味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转折意义。文章首先回...
内容提要 “现代派文学”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探索”、“断裂”、“多元”的文学意识形态中被解释的现象。站在90年代的知识立场,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这种自我想象、规划和...
难以走入统治阶级的视野,它们只能游走于文学的边缘,在民间以民间的方式流传。就算是登上了大雅之堂的《诗经》,也要被那些所谓的正统思想规范起来,把美好的爱情诗《关雎》说成什...
在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中,日本白桦派作家与中国作家--主要是鲁迅、周作人--的关系,是研究得比较充分的一个题目。许多论文作者都已经正确地指出,武者小路实笃的反战思...
内容提要 杜甫是唐代诗坛巨擘,是中国自有文学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然而,在今存十余种唐人的唐诗选本中,备受后人推...
《离骚》“求女”之喻义,迄今已成为各异其说的千古悬案。对这一争鸣课题,或拘执于楚,在误区内求解;或长于突破误区、注目于九州立论,却短于据理剖析而未能提供有力的论据...
新世纪到来的钟声,曾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想像空间,引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是当新世纪到来的狂欢沉寂下来之后,人们才意识到,一个完整的时光段落的起迄与历史的转折并没有什么...
怎样评价上世纪发生的两次“文化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先后出现两次“文化热”,这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走了一些弯路,特...
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学创作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现实,文学要起到积极反映社会矛盾并化解这个社会矛盾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与...
内容提要 单纯的法今和法古取向已无法适应今天理解文学的特殊需要,应当从新的古今融汇角度思考文学的属性。文学是一种感兴修辞或兴辞。文学的兴辞性是指文学具有感兴与修辞相...
内容提要 关于阿Q这一典型的研究一直是一大难题,阿Q是一个什么典型?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从五十年代中期出现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这一观点又最为流行。本文则把阿Q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