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江苏青年批评家如何担当责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参加讨论


    编者按:创作与批评,一直被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作为文学大省的江苏,如何营造文学批评的良好生态,发现和培养青年批评家人才,建设一支高品质的江苏青年批评家队伍,成为2016年8月25日召开的“江苏文学批评传统与青年批评的责任——江苏青年批评家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丁帆、吴俊、谭桂林、王尧、费振钟、丁晓原、王晖、季进、何平等十多位资深评论家,与省内三十多位青年批评家欢聚一堂,畅谈批评的传统、使命和责任。
    在文学的河流里,批评家即是“摆渡者”,连接着读者和作者,读者和作者都离不开批评家的引导和领航。当批评家说出了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意义时,这才是作家最受用的时刻,会使作家脑洞大开,甚至开启全新创作模式。
    ——江苏省作协主席 范小青
    江苏青年批评从业者多,成果也很可观,不少人已经显示实力与影响,前景光明。但相比较而言,批评的一些不平衡在江苏青年批评身上也存在。……这些不平衡形成的因素很多,不能都归到青年身上,但青年批评要有自觉意识。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最重要。
    ——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汪政
    和前几代批评家比,江苏青年批评家学院化特征明显,温和有余,锐气不足。要更多介入公共领域发声,要更有锐气,要能带动全国性的当下文学话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何平
    如何做一个好的批评家?一是要有学养,核心是学识。二是要有眼界,核心是眼力。三是要有哲思。核心是深刻。四是要有风骨,核心是取向。希望青年批评家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批评方向,弘扬风清气正的批评精神,担当始终在场的批评责任,树立江苏流派的批评意识。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 韩松林
    保持这一强劲的批评优势,需要批评家们视界要宽阔、视点要高远、视角要深刻,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历史意识和美学观念作为永恒的批评坐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丁帆
    江苏文学批评家队伍多元、互补、融合,形成了稳定和谐的学术生态。我特别还要提到江苏文学批评家对现实的关怀意识,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批评家群体,始终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尧
    江苏文学批评生态非常好,其标志是江苏作家协会和江苏的高校注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设批评的氛围,搭建批评平台,创造批评条件,在江苏批评活动十分活跃。批评工作者一直活跃在批评活动中,其批评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江苏常熟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 丁晓原
    谈传统,江苏文学批评与江南文脉内在勾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指出,江苏的文学批评出现过三次对全国文坛有影响的批评,一是1957年的“探求者”批判精神的展现;二是1979年思想解放时的“也谈突破”;三是新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坛的理论与历史的学理性批判。保持这一强劲的批评优势,批评家们视界要宽阔、视点要高远、视角要深刻,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历史意识和美学观念作为永恒的批评坐标。
    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认为,从中国文学这个大概念上谈,江苏文学批评的传统是中庸的,更偏于审美和艺术,稍微梳理《文心雕龙》《艺概》就会形成这样的判断。如果要说到当代,虽然传承的脉络还在,在当代毕竟有了区别。我以为参与当代生活,知识分子的情怀,注重文本细读是比较明显的特征。另外,江苏批评不太热衷体系,对人为的宏大理念叙述保持警惕应该也是一个特色。
    “江苏文学批评传统很深,从吴国公子季札观乐论议论,到明清之际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延至当代众多批评家的成果,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江苏是文学大省,也是文学批评的重镇。就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江苏文学批评而言,批评家不把文学看作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将文学视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特别重视文学批评的经世致用,强调文学批评的价值立场,守持批评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批评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地批评,做到好处说好,问题处直接揭示指出。”江苏常熟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丁晓原指出,一些江苏批评家的风骨硬朗,在全国批评界有着很好的声誉。尤为重要的是,江苏文学批评生态非常好,其标志是江苏作家协会和江苏的高校注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设批评的氛围,搭建批评平台,创造批评条件,在江苏批评活动十分活跃,举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重要的文学现象等,都曾召开过有质量的研讨会。批评工作者一直活跃在批评活动中,其批评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江苏文学批评与江南文脉的内在勾连,使得江苏文学批评有文体感和文学性,注重审美细节和文本细读,从文本肌理出发,展开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批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也认同这一观点。在何平看来,江苏文学批评传统有这样几个特点:江南文脉、民国文人风度遗存,以及1980年代以来的启蒙传统和先锋意识。当代江苏文学批评以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扬州师范学院等大学为中心有多条线索清晰的代际传承。江苏当代文学批评有积极的“介入”特点,不是单纯的书斋知识生产。这种介入不只是文学批评参与到公共领域发声,也是批评从业者参与到出版、编辑、翻译和文学启蒙教育等文学生产和文学活动。当然还有文学批评和创作的彼此激发。江苏是全国少有的有着大学、文联作协、媒体和业余等几方面文学批评从业者能各自充分打开又能畅通对话的健康文学批评生态的省份。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青年批评家开启江苏文学批评的新的历史阶段。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认为,江苏省的文学批评队伍历来人才辈出,力量强大,与其创作实力正相匹配。并形成了勇于介入现实,引领潮流,敢为天下先的批评特色与传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桂林则表示,江苏文学批评传统主要体现在董健、许志英先生开拓,丁帆、王彬彬等发扬的以思想敏锐为特色的批判型批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晖表示,江苏文学批评传统至今并没有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包括刘勰、金圣叹、袁枚等古典批评大家在内,建国以来,在作协系统、高校系统、媒体系统等都有十分卓越的表现,涌现了不少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评论家。以小说批评为主导,散文、诗歌、戏剧批评均成气候。
    “就学术研究而言,江苏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从陈白尘先生、陈瘦竹先生,到叶子铭先生、董健先生、范伯群先生、许子英先生,再到丁帆先生等,江苏有自己的学术传统。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文艺理论研究的融合,是江苏文学批评的传统特色之一。”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指出,江苏文学批评家队伍多元、互补、融合,形成了稳定和谐的学术生态。江苏批评家与省内外作家建立了健康的、积极的对话关系,创作与批评的良好互动,也是江苏文学界的特色,或者说是江苏当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我特别还要提到江苏文学批评家对现实的关怀意识,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批评家群体,始终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
    谈现状,青年批评家温和有余,锐气不足
    30年前,年轻学者费振钟所参加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会议,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因为那次会议冒出一大批青年批评家,由于这些富有思想、锐气和激情的青年评论家的出现,中国文学史出现了最好的时期。所以,30年后,当他坐在“江苏文学批评传统与青年批评的责任——江苏青年批评家研讨会”上,作为资深批评家一员,与30多位青年批评家面对面交流时,不得不感慨,当今时代,思想的解放和冲击力,可能是青年评论家们要面临的问题。
    在谈到江苏省青年批评家的现状时,很多评论家都谈到,江苏青年批评家群体实力雄厚,但逐渐走向学院化,缺乏站在国家评坛制高点的批评家。依托于江苏高校众多,且文科名校多的优势以及作协和高校联动的机制,江苏青年批评家的成长环境比较好。青年批评家队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他们的质地普遍较好。他们大都经过系统的高层级学术训练,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尤其是具有新媒体的优势。丁晓原举例说,像南京师范大学的沈杏培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优”,荣获“江苏社科英才”等称号,苏州大学的曾一果致力于城市文学和媒体文化研究,成果丰富,被中国现代文学馆聘为客座研究员。有的则是批评与创作兼长,显示出不俗的才华。但他们因为还比较年轻,批评的历练不足,批评的积极个性尚未整体性地显现,批评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能够走到全国一线的青年批评家还不多。
    “和前几代批评家比,江苏青年批评家学院化特征明显,温和有余,锐气不足。要更多介入公共领域发声,要更有锐气,要能带动全国性的当下文学话题。”何平说。
    丁帆认为,江苏青年批评家之所以尚未在全国崭露头角是因为与时代转型有关,尚须静观其变。吴俊说,江苏青年批评家人数众多,队伍庞大,这主要得益于高校和省地市各级文联作协机构的长期培养和鼓励。换言之,江苏的文学批评土壤非常适宜于青年批评家人才的成长。因此多年来已经涌现出了多位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批评家。“但我认为江苏青年批评家的全国影响力与其实际水平相比,其实还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上升空间,未来潜力巨大。”
    汪政认为,江苏青年批评从业者多,成果也很可观,不少人已经显示实力与影响,前景光明。但相比较而言,江苏文学批评现在还是由一批中年人在撑着。说是中年,其实不少人从年龄说已经渐入老年。江苏青年批评还要努力。批评的一些不平衡在江苏青年批评身上也存在。从表达上说是学术化表达多,感性化表达少;从距离上说,是后场表达多,现场表达少;从对象上说,是对成名作家表达多,对地方和未成名作家表达少;从从业者分布上说,是学院多,而其他空间少;从媒介上说,是是传统纸媒多,而网络表达少,真正的网络文学批评尚未形成……这些不平衡形成的因素很多,不能都归到青年身上,但青年批评要有自觉意识。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最重要。
    王晖注意到一批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已经成长起来,形成一定影响。与前辈批评家相比,还需以批评的实绩凸显自身在批评界的鲜明形象。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锻造自己的进行批评的一两件金刚钻。争取形成全国性影响力。
    江苏的青年批评家几乎都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又成长在创作与批评“双丰收”的江苏,在学术资源、学术生态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的条件。王尧注意到,有一批青年批评家,像何同彬、房伟、方岩、韩松刚、曾一果等已经脱颖而出。还有不少青年批评家术业有专攻,同时积极介入当下的文学现实。这些青年批评家都值得我们关注。当代文化与文学又处于新的转型时期,江苏青年批评家在知识体系、批评方法、历史意识等方面需要不断积累和深化,回应文学创作中的新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特色。上一代批评家的经验可以吸收,但很难复制。因此,他对江苏青年批评家的成长和发展很有信心。
    谈成长,青年批评家要摆脱依附,独立文坛
    “文学批评不是文学创作的附庸,它们应当保持着一种奇特而神秘的对话关系。”青年批评家何同彬坦率地指出,。批评必须是独特的,声音是独特的,文体意识是独特的,轨迹是独特的;批评者要有明确的自足意识、自洽意识,要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勇气,让批评变得独立、必要、鲜活,变成真正意义的“创作”。作为年轻的批评者,我们正经历着文学的各种形态的“剧变”,既不能裹足不前,亦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以智识和灵性的专注、笃定去履行时代赋予的责任。
    青年批评家韩松刚认为,青年批评家的崛起虽是当代文学不争的事实,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的短板。比如古典素养的深度匮乏和对西方文化的浅尝辄止,使得当下青年批评家并不比文学批评前辈高明,甚至于与他们骨头缝里的深刻和偏执相比,青年一代批评家显得过于温和甚至“温顺”。当然,优势也有,学术训练的成体系成系统,知识结构的相对完善合理,使得青年批评家面对文学问题时能够予以更加客观、理性的观照和辨析,能够发出自己独特有力的真声音。
    青年批评家方岩认为,重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需重视黑格尔的“复杂”文学批评所彰显的一些启示。从形式上来说,文学批评之于文学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这也是文学批评作为“次要的”“从属性”的写作,始终挥之不去的焦虑。所以,从文学作品到哲学观点的写作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学批评摆脱“依附性”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颠倒了其与批评对象的从属性关系,把作品变成了素材。经由批评对象这个“中介”,文学批评恢复了作为“写作”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这便意味着,文学批评超越所谓“文学”边界,自由地出入更为广泛、多元的表达领域成为可能。
    我们能见到的几乎所有的现当代文学史读本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模式。作家、评论家叶炜指出,有个性的批评对于文学史写作的意义自不待言,其对于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意义更是重大。在当今文学批评界,还有一些局限于小圈子利益,或者为了顾及批评对象面子问题而不能够做到批评的独立。这些关系批评、圈子批评、金钱批评导致我们现在的“赞扬家”过剩,而“批评家”太少。这和当代文学学科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很不相符。
    批评家周卫彬表示,青年批评家需要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批评氛围,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艺术良知之外,还要提高自己的“求真”能力,真正达到文学批评意义上的“真实”。另一方面,也要将文学批评从枯燥的理论中解放出来。既有丰厚理论素养又不乏深刻感受的批评,雅俗共赏又接地气的批评文字,才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谈发展,需系统且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学批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全力推动江苏文学事业迈上新台阶,江苏省作协于年初制定了《关于繁荣发展江苏文学事业的行动计划》,其中一项行动计划即是“理论评论提升行动”,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系统地、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学批评持久占据高地高峰。
    据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介绍,这项行动的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百名优秀批评家人才名单,每年组织文学评论培训班,全面地提升全省文学批评者的理论素养;二是活跃批评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文学批评家研讨会、一次省内青年批评家研讨会,专题研究文学批评重点、热点问题;三是重点攻关,与省社科规划办联系,每年推荐3-5个有关江苏文学的重点批评课题项目,激励和引导文学评论家及相关领域学者投身到对江苏文学、江苏作家的研究、推广中去;四是拓展批评领域,加强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争取出一批成果、出一批人才,使江苏网络文学批评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五是打造批评品牌,努力推出江苏文学批评家作品专版、专题,争取五年编辑出版30部《江苏批评家文丛》。
    对如何做一个好的批评家,韩松林谈到,一是要有学养。学养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积淀,这种专业知识,至少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古典文论、西方经典文艺理论;包括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支撑;包括对现代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核心是学识。二是要有眼界。眼界既包括宽高远,也包括实深细,既包括全局全域全貌,也包括个别个体个性。眼界之中还要有眼力,不能看空看偏看走眼。核心是眼力。三是要有哲思。哲思就是要有唯物史观、辩证思维、实证方法,要有历史观照、理性辨析、艺术鉴别,要严肃严谨严密,要客观公正平等。核心是深刻。四是要有风骨。风骨就是要有纯洁的动因,纯真的出发点,纯厚的心地,淳朴的文风;要有真见地真见识真见解,要让人敬服敬佩敬重。人不能不雅,人不雅,文就可能俗了;心不能空了,心空了,用黄金也难以填满。核心是取向。他希望青年批评家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批评方向,弘扬风清气正的批评精神,担当始终在场的批评责任,树立江苏流派的批评意识。江苏省作协已在谋划打造文学苏军新方阵,江苏的青年评论家应该与新方阵中的优秀青年作家进行结对研究、组团研究、集中研究,为江苏文学高峰迭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提出,在文学的河流里,批评家即是“摆渡者”,连接着读者和作者,读者和作者都离不开批评家的引导和领航。她向青年批评家们提出了“三读”,一是读文。就是要认真阅读文本。文学批评的对象和根基,就是作者的文本。良好的治学学风,首先必须认真细致地研读和读透文本,力避理论先行、观念为尊的倾向,力避用自己的筐,去装作者的文本。任何脱离了作品的批评只能是一种凌虚高蹈,都可能出现隔靴搔痒的尴尬现象。江苏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在阅读文本方面功课做得很不错,在许多作品研讨活动中他们的发言就能看到这一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态度。二是读人。就是要和作家建立良好的联系(指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虽然在文学创作中我们从来不强调文如其人,甚至有的人和文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在文学批评的工作中,批评家和作家一定是有关系的,必须是有关系的,批评家“读作家”和读文本一样,十分重要。批评是创作的良师益友,批评家和作家在人本上,应该是互相了解、互相体会的,甚至是互相渗透的,这种渗透并不是同化或同质化,而是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三是读义。就是有从有限的文本中,读出更多的意义,将其阐述出来,拓展出更多的美学价值,这将会给作家的创作以极大启迪和帮助。“当批评家说出了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意义时,这才是作家最受用的时刻,会使作家脑洞大开,甚至开启全新创作模式。”范小青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