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人民文学》2011年第3期“短篇小说”栏里发表的作家须一瓜的《小学生黄博浩文档选》(下称《文档选》),由十六个长短不一的片段构成,内容大都是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繁杂琐碎事件。作文、日记、信件、检讨书、博客等体裁混杂,语言表达随意、调皮,堆砌了大量成语和俗语,书面语与口语、日常语言与网络语言交织,几乎每一个片段都在跑题,片段之间也没有明显的联系,非常符合一个典型的小学生笔下未经打磨和雕琢的文档特征。但按文学惯例仔细阅读会发现,作者用“陌生化”的艺术手段巧妙地展现和还原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用深藏不露的叙事技巧把零碎的片段编织成一个具有高度连贯性的有机整体;以我们熟悉的小学生图式为背景,借其清澈的视角和有限的写作水平,颠覆了叙事小说的常规,不但为文学阅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以看似非常真实的虚构语类,刷新了我们对“小学生”和“小说”的认知图式,对我们探索日常语篇的“文学性”和片段随意拼接的“叙事性”及探讨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文本。 二、文本 《文档选》包括:黄博浩记述给外公买报纸的《一件小事》,因恶作剧致课堂大乱而写并被老师批得一塌糊涂的《检讨书》,描写一个奇异家庭组合的《可爱的家》,极力恪守套路但又明显跑题的《致贫困山区孩子的一封信》,参与班干部竞选的《竞选卫生委员发言稿》,生搬硬套、文不对题的《春天来了》,情真意切但毫无内容的《致台湾小朋友的信》,离经叛道但感情真挚的《我最欣赏的人(博文)》,自说自话夹剽窃抄袭的《我心目中的大海》,令人捧腹但发人深省的《家庭趣事》,情窦初开却少年老成的《香喷喷的女孩(博文)》,缺乏逻辑组织但不失智慧火花的《一句名言的启示》,用“流水账”表现故事情节的《博客小记》(两篇),琐碎至极但不乏幽默的《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夹叙夹议的《致“春光乍泄”生日快乐(博客回复)》。 这些片段,大多没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在一个个事件的进程中,蜻蜓点水,读者看不到时空上的连续性,也很难看到篇章的完整性。既没有明显的叙事性,片段之间也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完全不符合我们阅读小说的经验和习惯。如果读者从小学生的视角去看,其中的似是而非、颠倒黑白、爱憎不分,细节上的不厌其烦,行文上的思维混乱等,非常真实。虚构人物黄博浩的“文档”,除了他提交给老师的作文,还包括他的日记、书信、随笔和网络日志,其中涉及学习、同学关系、喜怒哀乐等有一定私密性或不愿示人的文字;既有老师对他的尖锐批评(如用词不当、主题不突出、观察和理解不正确、夸张过度、无中生有、抄袭等),也有他与老师跨时空的对话(如对自己抄袭行为的狡辩和敷衍);既有自己的反思(竞选卫生委员失败后的反省分析),也有对人和生活的独到观察和对亲人们刻薄的看法和评价。作者把可以公开的和非常私密的小学生文档一股脑呈现在读者面前,看似杂乱,实则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文本。 须一瓜塑造的聪明、淘气、学习不用功、成绩不佳、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小学生,把生活中所见的种种细节一览无余地记录下来,用习作、日记、讲演稿、书信、随笔和博客文档等一个个零碎的片段呈现出来。在描述和叙述上,文字如脱缰野马,不加修饰,从标点到行文,非常随意,不但夹杂许多生搬硬套的成语和俗语,而且夹杂了大量与其年龄和认知能力不符的成人语言。 读者通过充满童趣和童真的生活记录,会发现小学生黄博浩的天真和淳朴与成人的世故和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的故作成熟丝毫没有掩盖住他的天真无邪。他的童言无忌恰好点破了成人世界里有所顾虑的东西。须一瓜通过零星、琐碎片段的拼贴不断打破了读者的已有的小说图式,在平凡的小人物视角下暗度陈仓,制造反小说 (antinovel)叙事。可以说这是中国作家在小说文体和叙事技巧上的一个大胆尝试和创新。 三、分析 一般读者的认知图式里,“文档”是个既普通但又不易准确定义的概念。本文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原因是,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个后现代先锋作家最娴熟地使用文体学和叙事学技巧,深藏不露地把最琐碎最看似没有叙事价值的细节堆积在一起,刻意制造一个极具叙事价值的创造性写作范式,算得上是以最“蹩脚”的写作方式取得最佳叙事效果的范例。笔者在第二届全国认知诗学研讨会上用英文做的大会发言里指出,用文体学和叙事学方法分析这部短篇小说,最先遇到的困难是,无法用同等“蹩脚”的英语再现其语言特色(It’salmost impossible to re-present the creatively bad writings in equally badEnglish)。第二个困难是,如果要把这些文档按“主题”分类并分析,就会破坏原作文脉。第三个困难是,每一个分析角度,都会涉及全部文档。如果只取某一段或其中几句话,无法审视原作的艺术魅力。恰恰是那些语言不规范、滥用成语、结构松散、逻辑线条混乱的随意性,以汉语特有的语法逻辑构成了该文本反叙事话语和违背小说结构的特色。 语言图式的刷新 在《文档选》第一篇《一件小事》里,黄博浩的所记所述,词汇堆砌,内容几乎没有明显的可叙价值,行文也没有明显的逻辑主线和合理的主题性连贯。以非常接近读者日常生活的脚本图式,颠覆叙事小说图式。 我外公每天买一份《参考信息》。有一天,他膝盖痛,叫我替他去买。我碰到小头,就一起玩他新买的滑板。那个滑板尾部很灵活,让小头像竖起来的眼镜蛇一样,扭扭捏捏地前进。我也是。然后我肚子饿了,就回家。我外公一看我忘记买报纸,立刻要用手里的筷子抽我,他目眦尽裂须发怒张:又忘!又忘!你脑子里到底有没装脑浆! 我仔细看他偷吃什么。这个很重要。外婆不喜欢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所以,在厨房煮了好料,总是贼头贼脑地招我外公和我去吃。外婆一个眼色,我们就魑魅魍魉地溜到厨房。不要有声音,如果你不蹑手蹑脚地吃里爬外,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知道了,就会很不礼貌。这是他的家。我们要特别提防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的两只狗,可是,小宝和小宝婆的鼻子超级灵,是我们人类的四十倍。所以,我们经常被它们捉奸在厨房。狗就大叫起来,有一次为了消除证据,我外公毅然决然地吞下滚烫的燕丸,食管都烫伤了,很多天不能喝热茶。但是,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过来牵狗只是笑笑。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我也看不出他是宰相肚里能飞船,还是傻乎乎的没有感觉。 有时候,我悲天悯人起来,就说,给他吃一小碗吧,这是他的家……外婆连忙嘘我噤声:他还不是用你小姨的钱!很奇怪,我外婆獐头鼠目时,总是显得义正词严。 一阵黑风掠过耳旁,说时迟那时快,我外公的日本筷子暗器一样横扫我的头。你根本看不出 这个老态龙钟的人是个孔武有力的暴力王。他原来是小学校长,我一直怀疑他杀人如麻,干掉了很多小孩。但我总是尊老爱幼地看着他,并不发功计较。外公反而怨声载道:一个男孩子!买份参考的小事都托付不了,长大有屁出息!女儿生得好有什么用,找个不成器的女婿,全部赔光!外公总是这样,我一惹了他,我妈妈就会挨骂,我离婚的老爸也会挨骂,我小姨姨会被牵连,最倒霉的是不叫小姨夫的人。我外公最喜欢对他蜚长流短,骂得大珠小珠落玉盘,飞流直下三千尺。每次都拿他总结他自己一生的愤懑。 不叫小姨夫的人,也活该挨骂。我外公请他玩回来的时候顺便在报刊亭带一张参考。他、也、忘、记、了! 可见,这真的是一件小事。 老师批语: 一件小事,主题不集中。 乱用成语的毛病依然严重。 乍看这是一篇日记或随笔。画龙点睛之处是最后的“老师批语”,让读者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毛病依然严重”说明这不是黄博浩第一篇习作,突出了《文档选》的“选”字。叙述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直到无话可说时还没突出主题,匆忙用一句话套话来勉强“紧扣”主题交差。读者对叙述者拉车不看路,跟着感觉走的印象,被老师的批语“主题不集中”和“乱用成语”点破时,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语言艺术。 须一瓜赋予了叙述者典型的小学生特征。例如,“参考信息”与“参考消息”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性意义。一字之差,并不是作者随意选择,而是通过“消息”和“信息”之间的语音相似来表现叙述者对近义词的混淆,而是从黄博浩对外公每天阅读的报纸一无所知和对外公的生活漠不关心来表现他们之间的距离。词语误用( malapropism)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是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文学大师刻画戏剧人物时善于使用的写作技巧。 望文生义,滥用俗语和成语,是作者塑造该小学生习作的最活泼的特色。如“扭扭捏捏”前进的滑板,动辄“目眦尽裂须发怒张”且最喜欢“蜚长流短”的外公;“贼头贼脑”的外婆;“皮笑肉不笑”且“宰相肚里能飞船”的小姨夫和他那两条能“捉奸在厨房”的狗等,造成似是而非的幽默效果,也展现了小学生习作过程中积极的一面。为练写作刻意增添文采造成的褒贬错位,反而真实地描绘了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黄博浩滥用成语也造成了生动的叙述效果,如“魑魅魍魉”地溜到厨房,“蹑手蹑脚”地“吃里爬外”。“说时迟那时快……”足见他对武侠小说中的套话能信手拈来。他“尊老爱幼地”看着外公,外公反而“怨声载道”,每次发怒便把小姨夫也骂得“大珠小珠落玉盘,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些从小学课本里学到的和从成语词典里抓取的词语堆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冲突和事件发展过程。黄博浩一味追求四字成语,不懂装懂,写不出“鬼鬼祟祟”,干脆把“魑魅魍魉”当副词;觉得“怨气冲天”不够文绉绉,干脆把“怨声载道”当动词,连描写偷吃都要用个成语“吃里爬外”才罢休。须一瓜艺术地让我们看到,“用”与“滥用”只是度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对立。她笔下主人公的“滥用”,在小说语境里变成了创造性的“巧用”。 “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这一拗口称谓,准确体现了儿童尚不能完全理解的成人世界里微妙的复杂社会关系。“不叫”,有多重情态含义。在个人感情上有“不愿叫”、在法律关系上有“不能叫”、在社会关系上有“不许叫”的多种可能。他外婆在心理上把排斥这个外姓男人。他外公称之为“不成器的女婿”,这一微妙的指称(reference) 标志着法律与感情的冲突和夫妻关系与大家庭之间关系的不和谐,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黄博浩的眼里,这个男人是家庭的一员,实际上是顶梁柱;在他外公外婆的眼里,这个男人没有得到正式承认和接纳。黄博浩自己的态度及他小姨与这个男人婚姻状况和感情态度,读者无从知道。对这一复杂关系的准确描写,小学生的作文难以担当。须一瓜准确地利用了小学生有限的认知和初级的写作水平,故意在文中留下很多信息空白,给读者猜测和推理的余地。他小姨夫的更多点滴,在《文档选》第三篇《我可爱的家》中才有所涉及。这个男人的特殊,在于他跟黄博浩小姨非法同居的特殊关系,在于他外公外婆不喜欢但在经济上无法不依靠他的事实。婚姻事实的存在、法律关系的缺失和社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形成了矛盾和尴尬,表现在权力关系影响下的家庭关系上,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写真。我们这时仍难以准确了解黄博浩对这个男人的态度,而须一瓜却延迟到《文档选》的第八篇《我最欣赏的人(博文)》里才让我们看到,黄博浩视他为“身残志不残”的“非法小姨夫”。老师的批语貌似原封不动照搬到文后,使这篇习作更加显得原汁原味。按常理,胡编乱造并被老师严厉批评过的作文,当事人是羞于记下批语并示人的。小说作者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超越叙述者的作者声音,在功能上是查特曼(Chatman,1978)所说的“作者的评判”(authorial commentary),也是叙事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形式到功能,作者娴熟地使用了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手段并把它发展到文学创作的篇章层面。 故事图式的刷新 小学生的调皮捣蛋、搞恶作剧、干坏事、受批评、写检讨的情节,读者并不陌生。但须一瓜通过这些极端平常的文类呈现的每一个故事却别具风格,都在刷新故事图式。 黄博浩的《检讨书》如下: 今天,我做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班长喊起 立的时候,我把一只死青蛙,放在周黛诗同学的椅子上,全班全体坐下的时候,周黛诗突然发出毛骨悚然的尖叫,声音拖得像刮玻璃一样,刮伤了全部人的耳朵。她怎么把死青蛙的眼珠子都坐出来啦,我看了也很恶心。然后,何婷、关冰清她们也蒙起眼睛死鬼一样地尖叫起来,此起彼伏,日月无辉。最令人发指的是,我害得奔过来看的郭老师,才看一眼就冲出教室,弯着腰拼命呕吐。她怀孕了。没想到,我差点害到祖国下一代。 …… 黄博浩在第一段交代了写检讨的缘由,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一个不差。极力讨好别人,贬损自己,夸张过度的 “丧尽天良”“毛骨悚然”“日月无辉”“令人发指”本不该是小学生表达真实思想的辞藻。青蛙眼睛——大家尖叫——老师过来看——冲出教室 ——拼命呕吐,然后从呕吐联想到孕吐,由孕联想到小生命,再联想到祖国下一代,这是典型的意识流。读者看到的远非一个小学生写的检讨,而更像是一个玩世不恭、油嘴滑舌的网虫所写的博客。 接下来的几段话自然而然地落入俗套:大包大揽承认错误,下决心,立保证,发誓痛改前非等等。他把错误归因于自己“因小失大”,影响了整个班的“优美(良好)秩序”,感谢老师的“宽宏大量”让他“光彩重生”, 一定要 “文过饰非(痛改前非)”,把自己“变废为宝”,“浪子回头金不换”,要报答老师、校长、社会、中国,并感谢老师给他一个“把检讨贴到墙上公开发表的机会”,并欢迎同学们“监督举报”。这篇检讨书呈现给读者的不是知错改错,而是通过天真无邪对成人世界虚假话语的吸收和戏仿,对成人世界的教条和形式主义文风进行了绵里藏针式的鞭挞。 黄博浩的《可爱的家》如下: 我的家是乌合之众。四个人四个姓。我爸爸妈妈在外地。我的家,有我外公、我外婆,还有一个不叫小姨夫的人。 我外公是个喜欢随手拿起东西变刀枪的人,粉笔用得最像小李飞刀,精准。没有退休的时候,他们学校的师生,每一天的日子都像恐怖片。我小姨姨说的。 我的外婆是个骨灰级的小气鬼。听邻居说,原来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单独住在这个屋子里的时候,我们家总是灯火通明。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喜欢明亮。现在,我外婆到处关灯,除了不叫小姨夫的人的房间她关不到,其他每个房间都是黑摸摸的,只剩客厅一个八瓦节能灯,我的书桌上还有个作业台灯。因为黑,我们全家在晚上都摔倒磕碰过,医药费合计超过我们家一年水电费,但听说,幸好改革开放,我们家有医保卡。 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黑黑的,是个瘸子。他的左腿被车祸废了,走路一瘸一拐。不过,他 很帅。听说他原来做什么高岭土生意,赚过很多钱。反正,这个房子是他买的。但我外公外婆不高兴。因为他已经多年不上班了,不务正业。玩狗。玩电脑。看书。听音乐。要不就出去和朋友喝酒、看电影、吃深海鱼火锅。我小姨到广州交换岗位两年,就变成他一个人住。我们就是这时候过来鸠占鹊巢的。 …… “四个人四个姓”违背一般家庭的模式,读者琢磨好一阵才能回过神来。而黄博浩所在的家,不包括自己的父母,也不都是亲属,只有与他“共同生活”的人。表面上看,“乌合之众”属用词不当,是对亲人和长辈(外公外婆)的不敬。但看完全文,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描述,很符合“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的特征。“鸠占鹊巢”和“大举进犯”听上去很可笑,看似滥用成语,但仔细回味,字面表达也不无道理,把家中的复杂关系和乱象,描述得淋漓尽致。文中共提到了七个人,直系亲属(父母)在外地,不算在“家人”。除了有血缘关系的外公外婆,“不叫小姨夫”的外 姓之人与这家人的关键纽带——小姨——却不在家,也不在黄博浩的世界里。叙述者描写的混乱,正是这个家庭的混乱。叙述的事无巨细和缺乏条理,恰恰是这个家里琐碎至极和缺乏理性。把外公的暴力性格与武侠和恐怖片相提并论,用非常琐碎的喜剧性情节和网络语言“骨灰级”突出外婆的小气和吝啬,让一个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 实际上浓墨重彩的还是“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通过对外公外婆反对小女儿与男友非法同居但很无奈的描写,黄博浩一句话便清楚地交代了他小姨的情况。一个原因是小姨能赚钱(有经济实力就有话语权),另一个原因是黄博浩要紧急转学。然后顺理成章的“跑题”,从自己转学迫使“傲骨铮铮响的”外公外婆“寄人篱下”,最后突出的是小姨夫“忍气吞声”的“传统美德”。 但是,外公外婆“看人脸色”过了一个月,马上就因“恨铁不成钢”而对“胸无大志自甘堕落”的小姨夫“趾高气扬”起来。外公有一天在饭桌上怒斥这个男人无知,顺势批评他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胸无大志、思想颓废,并不让黄博浩叫他小姨夫。紧接着,叙述者以书信口吻向老师讲述了与前面课堂恶作剧有关的情节。 还有,老师,你知道那次,周黛诗的长头发,不肯剪,总是弄到后面我桌子上,害我没有办法写字,我只好在她椅子上放青蛙提醒的那次。案发后,外公外婆都不肯代表家长来学校。我外公说,他血压高不便外事活动:我外婆说,她要带三副老花镜才能出访,而现在只剩下一副看远的,也不宜外出。不叫小姨夫的人就自告奋勇地说他来。外婆说,你不能说是他姨夫啊!他说,那我说我是孩子父亲。外公说,胡闹!结婚证在哪儿?不叫小姨夫的人说,我要说是路人甲,怕老师不跟我谈。外公外婆你看我我看你,如丧考妣。最后一个挥手一个跺脚,号叫说:你去!反正不能说是他小姨夫!这就是我可爱的家。 老师点评: 乱用成语的毛病怎么一直改不了? 老师圈起来的成语,按词典解释,每个抄二十遍! 如果这是一个小学生的真实习作,我们可以认为是差生所为。但读者知道,这个文档出自一个深谙“展现”重于“讲述”的现代作家笔下,就不难理解其中颇具匠心的文字艺术和独特的叙事技巧。用小学生特有的观察和思维逻辑准确地表现了成人世界的丰富多彩,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微笑中不得不严肃地思考现实世界的深层问题。外公外婆的精明和世故,看不起女婿但十分无奈,小姨夫既有颓废的一面,又有大智若愚和仗义的一面,这些复杂的关系足够写一部长篇小说。但在小学生的视角下,一个奇异家庭独特的矛盾、冲突、善恶美丑被一篇看似混乱毫无逻辑的习作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学生作文主要是写人、写物、记事,记叙文习作不可能是宏大叙事。《文档选》第六篇《春天来了》的典型特征是非常鲜活。 今天我和不叫小姨夫的人一起去后山遛狗。我要亲自去观察春天。 春天果然到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万象更新、道貌岸然。刚下过贵如油的春雨,很冷。地上湿拉拉的春寒料峭,两只小狗都穿着黄色雨衣,人模狗样的像下水道管里刚爬上出路面的童工。 …… 我终于找到了春天为什么发臭的原因。春天的空气里,到处都是烂黄瓜的奇怪味道,原来是一种矮灌木。…… 我看到了鸡蛋树。不叫小姨夫的人说,那是泰国国花…… 最后,我们看到大叶紫薇的叶子啦,叶子全部通红。春天里,当所有的树都想变得更嫩更绿的时候,它偏偏就想变红。不叫小姨夫的人说,与众不同有两种啦,一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另一种是骨子里的天性。说完,我们就在春天的烂黄瓜味道里回家了,回家开窗也是臭,唯一改变的是,我们都知道了为什么春天的臭秘密了。 老师批语: 春天是美好的,不是臭的!你对春天没有正确的观察和理解。 树上也不会掉肉松,夸张要适度,不是无中生有。 罚抄“道貌岸然”一百遍。 我们从黄博浩写的“我要亲自去观察春天”里可以推断,老师要求学生“亲眼观察”。第二段“果然”一词说明,“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等是老师布置作文时的提示,也许还包括“春意盎然”“万象更新”等,但“道貌岸然”显然是黄博浩狗尾续貂。也许是他隐约记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春”与“岸”的联系而从大脑词库里取错了词项,而大煞风景。也许他要刻意写出春天依旧冷风刺骨的表里不一,用自己的观察去讽刺常人只知道歌颂春天的套路。我们也能推断出,黄博浩堆砌的词语里,有解缙诗《春雨》中的“春雨贵如油”的改头换面,也知道他的心理词库里不至“春寒料峭”。我们唯一感到不合逻辑之处是,他把自己观察到的周围环境的脏乱差安在了“春天”的头上。他观察大自然的片面和写作的文不对题,正好表现了他准确的观察力和天真烂漫的个性。 最出彩的依旧是老师批语,让读者从小学黄博浩的世界回到了成人的现实世界。但是,《春天来了》所展现的是一幅与大多数读者对春天的原型图式完全相反的画面,读者对这篇拙劣的作文会心的一笑之后,必然会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通过小学生黄博浩的拙作,作者须一瓜从思考社会、环境的角度,表现了对环境污染和城市卫生面貌的管理和治理等问题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须一瓜不仅在讲故事,而是在履行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 体裁图式的刷新 文档第九篇《我心目中的大海》可以说是大杂烩。 我心目中的大海,比我父母还亲。大海就是我的故乡我的家。第一次见到大海的时候,我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反正我还不会讲话。海风一下就把我的宝宝帽吹掉了,我妈妈说,那时候我还没长什么头发,怕冷。我爸爸追风逐浪去捡帽子,我自己用小手,紧紧保护我的头。大海就是这样掀起了恶的头盖来。 现在,我对大海已经爱到了生命里。我爱浩瀚无垠的蓝色大海,我爱你椰香阵阵的海风。我爱阳光下大海千帆竞发,我爱雨中的大海迷蒙幽深,我爱月光下大海深沉辽远,我爱夕阳下的大海金光闪耀;我爱大海有广阔博大的胸怀,我爱大海深沉的思想…… 啊,大海,看着你海浪滔滔,我豪情满怀…… 老师评语: 除了第一第二自然段,都是哪里抄来的?! 文品即人品!这比乱用成语还要糟! (黄博浩辩词:上次我说春天臭,老师就批评了。现在我就不敢说大海水黄灰灰的,海面漂满了垃圾,所以我抄了一点点年度最佳散文选里的,就一点点。) 第一段受成人世界里曾流行过的话语模式影响,第一句显然套用了虚伪、自言不由衷的“爹亲娘亲不如……亲”的模式,第二句套用了流行歌曲《美丽的故乡,我的家》的题目。由“我”一次见到大海开始,海风——帽子——头发——冷——捡帽子——小手护头——产生对大海的负面印象,叙述的线索如脱缰之马,有感知顺序上逻辑的序列联系,但没有叙述上的合理安排。“掀起了恶的头盖”显然是套用王洛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的调侃。笔锋一转,大海的浩瀚无垠,海风的椰香阵阵,阳光下的千帆竞发,雨中的迷蒙幽深,月光下的深沉辽远,夕阳下的金光闪耀等的所爱,与“我”的知识所及和写作水平相去甚远。果不其然,被作文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是抄袭之作。 本片段的极妙之处是老师批语后的黄博浩辩词,像是日记,又像是备忘录,与老师构成了跨时空对话。也许作者要通过小学生的困惑表达她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老师的批语由文风到人品,上纲上线;学生对自己的抄袭轻描淡写,而其真正的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困惑和无助没人理解。这一不起眼的对话性冲突,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小学生,也是每个读者都当过的那个小学生。 《文档选》第十一篇《香喷喷的女孩 (博文)》共有九段。须一瓜在叙事层面,做了非常独到的小说创作尝试。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检讨书》中提到的同学周黛诗外,其余都用绰号和网名:猪虾、杨小头,小姨夫的名字也变了——“杞人不忧天”和“瘸子”。 我打猪虾的时候,杨小头乐得花枝乱颤。但是,老师要我赔猪虾眼镜时,他又不肯替我分担了。我靠!这种小人忒不仗义。我是替他去教训猪 虾的,是他说猪虾给周黛诗写 520(我爱你)肉麻情书的,周黛诗根本讨厌他。小头说,周黛诗说了,我们班,只有黄博浩对付得了猪虾。既然周黛诗这么赏英雄,我太低调也不对称,我当然两肋插刀了。所以,论理,猪虾眼镜是该小头和周黛诗赔的,本来我就两袖清风,基本没有零花钱。要不是杞人不忧天暗中帮忙,我外公外婆又要大闹天宫了。 杞人不忧天冒充家长,替我赔了猪虾两百块,我轻车熟路地又写了深刻检讨,打人风波就过去了。没想到,周黛诗开始明目张胆爱我。没有办法,英雄救美,美人赖上英雄。历史从来都是这样的。 她的头发依然在我桌上扫来滑去,香喷喷的令人心碎。她到我家的笑声也是香喷喷的令人紧张。果然,我外婆外公警犬一样,很快就小题大做。审问我是不是早恋?笑死人了。现在哪个同学不是随口老公老婆地叫,谁也没有去领结婚证嘛。 …… 本篇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但内涵很丰富,是一般传统小说文体和叙事手法难以达到的。第一个叙事单元的线索是黄博浩因周黛诗而在学校打人,受老师批评,赔眼镜,轻车熟路写检讨,风波过去。第二个叙事单元的线索是周黛诗明目张胆示爱,外公外婆及时发现,母亲从外地回来出手教训,全家开会对他约法两章。第三个叙事单元的线索是小姨夫。黄博浩打架,小姨夫冒充家长出面解决;黄博浩挨揍,小姨夫坏笑;周黛诗打来电话,小姨夫“力挽狂澜”;黄博浩对家庭大会的决议不表态,小姨夫解围但遭到奚落和训斥;晚上小姨打电话,小夫妻大吵大闹。穿插于这几条线索中的细节,信息量很大。除了表现黄博浩英雄救美的气概,对成人有关“早恋”态度的不屑外,还非常巧妙地刻画了前文中未出现过的母亲和父亲。 我妈居然请专门假回来打我,完全受控于我外公的阴谋。这个更年期的女人,简直把我往死里打。我大喊,我又不是你私生子,怎么下手这么狠哪你!不就是这一次语数没考好吗?!我妈把电蚊拍挥舞如剑:考不好!考不好!你也知道考不好!都什么时候了!还考不好!你的心思到底在哪里?!你怎么不学那混蛋会读书,光遗传他花心大萝卜…… 四个大人开了关于拯救我堕落的紧急会议。最后,我被叫进去听决议。他们伪善地看着我。杞人不忧天依然是似笑非笑。我妈问我到底有没有早恋。我还是那句话。神经病!爱我的女生多得要命!我忙得过来吗!我妈忽然眼泪嗒嗒地来抱我,摸我头上的包。真是个没出息的女人啊,难怪她男人会逃跑。 本篇的成功“跑题”,虽然笔墨不多,但对前文《可爱的家》提供了许多补充信息,让读者看到了更完整的画面。我们知道黄博浩虽然聪明,但成绩不好;他母亲人到中年,暴躁、懦弱、幼稚;他父亲对感情、家庭都不负责任。这些细节都通过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巧妙地交代给读者。假如作者用一个个专篇文档描述黄博浩的学习、他的父母等情况,也许要逊色很多。 《香喷喷的女孩(博文)》以巧妙的“跑题”,完整地叙述了好几个故事线索。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恰恰不是题目中的“女孩”,而是黄博浩的母亲和小姨夫。“跑题”以凌乱的碎片在整个文档中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拼接叙事作用。实际上,正是这种东拉西扯的大杂烩,把《文档选》中十六篇零零散散的片段组合成一个完整、甚至完美的夹叙夹议的小说叙事文本。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碎片对每一个人物轻描淡写的刻画,在艺术效果上都是到位的。读者只有从不同的片段中一次次拼接,才能勾勒出人物的全貌和这一家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复杂关系的演化进程。这部小说的总体成功,就是在于一个个算不上叙事的文档中碎片式的描写,在宏观上构成了一篇情节和故事兼备、独具特色的叙事文本。 四、讨论 《文档选》发表后,立刻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有人认为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关注的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追求的是“有深度的写作”。但也有人认为“根本就不像一个孩子写出来的”,“成人思维十分明显”,更有人指出“有点过于玩弄技巧,“不是小说写作的正道”,“很粗糙”,没有经过“长时间打磨”,算不上是“真正有形式感的作品”,甚至提出《人民文学》为什么会发这样的作品的质疑。 如果须一瓜的《文档选》不是发表在《人民文学》而是匿名贴在某个网站或博客上,不会有人把它当作文学。相反,会被认为是搞笑之作,甚至是庸俗、拙劣的模仿和对小学生的丑化和伤害。但如果我们按结构主义诗学家卡勒(Culler,1975)的观点,用文学的阅读方式去阅读文学期刊上的这篇作品,就会发现《文档选》表面上的种种“缺点”,如缺乏有机组织、篇章之间没有明显联系、没有连贯的叙事时间和空间、没有明确的叙事主题和中心等,恰恰是其叙事完整性的特殊体现。一个个零碎的局部片段构成了具有潜在组织结构的整体,其“文学性”至少来自两个方面。在形式上,来自小学生语言的创新,来自所谓“规范”的书面写作文体与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之间的碰撞,来自刻板、僵化套路中的轻松、诙谐;在社会功能上,来自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对成人的虚伪和虚假进行的鞭挞。从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档选》呈现的不再是一个不谙世事、调皮捣蛋、愤世嫉俗的顽童黄博浩,而是一个善于观察、活泼可爱、感情真挚、纯净水似的小学生黄博浩。换句话说,须一瓜用认知图式上为读者所熟悉、语言图式和叙事图式上偏离创作和小说阅读习惯的陌生化视角,用碎片拼贴的叙事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人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成长过来的。我们只有从儿童天真幼稚、纯净得连PM2.5都没有的视角去看现实世界和生活,才能看到真正的世界和生活。如果说托尔斯泰的《霍尔斯托密尔》从一匹马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世界的另一个维度,《文档选》不但从儿童的视角呈现了生活,而且启发我们理解生活并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眼中生活的无序和荒诞,恰恰是成人不易看到的世界的无序和荒诞。成人生活在被固定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主宰的世界里,被价值和规则束缚,因此才看不到儿童所看到的世界,也无法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须一瓜在文学创作上选取的独到视角,也许为我们观察生活扫除了一个盲点。 现代法国文学理论家、诗学家托多洛夫(Todorov,2007)指出,文学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可以做很多事情。文学与哲学或科学著作相比,更能游刃有余地表达令人不快的真相和真理。因此,从文学的社会功能角度看,《文档选》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尽管不能按现有的各种分类方法给它一个合适的定位。《文档选》很通俗,但其价值远远超过通俗文学;它写的小学生题材,但不是儿童文学。它既不是散文,也不是小说,既不是民间传说,也不是笑话或小品文,没有“言志”,也没有“载道”。但正是这种新奇的碎片拼贴和漫不经心的组合,以违背读者有关文学文本的认知图式和叙事图式的技巧,在微观层面上的零散和无序在宏观整体结构上起到了宏大叙事的作用。 《文档选》的文学性和叙事性是多角度的。看似零散、凌乱的片段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组织地拼贴在一起,把一系列复杂的主题用简单随意的方式通过类似意识流的序列展现出来,也是对传统小说体裁的一个挑战。《文档选》的成功,由微观层面的原始文档到宏观层面的叙事小说,以认知图式的真实,完成了小说虚构的真实。它体现了小说理论家布斯(Booth, 1961)的总原则之一——“真正的小说必须是现实主义的”,也丰富了叙事学家查特曼(Chatman,1978)的“虚构的组构”(fabric offiction)概念内涵,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家和叙事理论家雷博夫( Labov,1972:370)的“可讲述性”(tellability)和叙事学家热奈特( Genette,1988)有关叙事趣味性的论述。《一件小事》的最后一句“可见,这真的是一件小事”和《可爱的家》最后一句“这就是我可爱的家”看黄博浩无话可说之时牵强附会地紧扣主题,但其功能是雷博夫在研究个人经历叙述中发现的“叙事评判”,即叙事者明确告诉听众他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文档选》中有些片段不但毫无趣味可言,有些片段甚至很无聊。热奈特其实早就指出,并非每一篇叙事都有趣,也不一定都要有趣。但正是这些看似无趣和无聊的无序片段,在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现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活细节,也表达了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叙事学家巴尔(Bal,1997: 31)写道,叙事文本里,并非每个句子都在“叙事”;叙事性句子与非叙事性句子交替出现,正是这些非叙事的句子表达了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文档选》在微观层面上的 “可讲述性”和“趣味性”的不足,张扬了宏观层面上的叙述性。成人世界的一切在计算机时代的小学生眼里呈现出来,给我们提出了围绕叙事性和有趣性的悖论思考,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学”和“叙事小说”的概念。 Banfield(1982:85)指出,叙事小说被看作是用语言建构的两类相互排斥的句子,一类是表示纯叙事的、没有叙述者的句子,另一类是代表言语和思维的句子,这两类句子都“不可言说”(unspeakable)。《文档选》的最大魅力也许就是把不可言说的东西用独特的叙事手段巧妙地展现了出来。继乔姆斯基(Chomsky,1965)提出“语言能力”和卡勒(Culler,1975)提出“文学能力”的概念之后,叙事学领域提出了“叙事能力”(Prince, 1981)的概念。叙事学家认为,叙事能力就是读者可以带入文本并能理解文本的一套文化的、历史的或其他文本知识。这种知识也就是读者所具有的认知脚本(script)或版型(stereotype)。黄博浩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文档选》的图式真实性颠覆了传统小说中虚构的“组织结构”,既表现了作者创造性的叙事能力,也对读者的“文学能力”和叙事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结语 《小学生黄博浩文档选》最明显的特征是借用一个典型的小学生笔下未经打磨和雕琢的文档模式。从形式上看,该小说无疑属于“非文学”,甚至连值得阅读的日记和书信都算不上。但《人民文学》这一阵地和我们对作家须一瓜的了解,我们用文学惯例去看它,并把它当作文学去阅读。因此才能发现,小学生眼里学校和家庭生活的繁杂琐碎,在零零散散的碎片中得到充分展现;毫不起眼的零碎片段下面,实际上有一个严密的结构组织,编织着一个有机、高度连贯的叙事文本。我们在自己熟悉的小学生和电脑文档的认知原型上,通过非常有真实感的虚构语类体会了碎片拼接叙事的魅力。这部小说在语体上扩展了我们的文学语言和文体视野,在叙事手段上增进了我们对小说叙事性的认识,在创作手法上是对现代先锋派小说和反小说的发展,在刷新读者“小说”和叙事语篇的认知图式的同时,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困扰文学研究的“文学”概念和“文学性”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