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灰蓝色背景下,宏阔雪山若隐若现,斑驳帆布打造的书名似冰川沟壑,一头骡子的骨架跃然向上,似乎在告诉人们登山也是在面对死亡。这是中国首部极限写作诗集《7+2登山日...
在寒冬里读到秦昭诗意盎然的诗文摄影合集《芳草集》,油然而生多少感动。一首首亲切的诗词像“春天的使者”,带来阵阵的春风、自然的芳香。面朝春天,草暖花开。 “春风吹遍天...
一个作家的人生选择和归宿,无不早就潜藏于其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性格气质当中。虽然时代的潮汐和命运的突变会使他性格扭曲,产生夸张性的裂变和变异,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其既定...
曹禺戏剧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他能够善于学习和借鉴外国戏剧艺术精华,更得益于他把话剧这种舶来品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上,创作出真正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话...
熊培云 2011年,我先后出了两本书,年初一本,年尾《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相较而言,后一本则更加用心,写了几年。故乡从哪里来,中国向何处去?用我的话来说,这是一本还愿之...
早在20世纪20年代茅盾就颇具慧眼地指出“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那么,鲁迅小说的新形式表现在那里?本...
1月5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张曰凯小说《悠悠玄庄》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部作品以时代风云为背景,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展开乡土生活画卷,...
在诸多文学样式中,散文大约是最不容易研究的。散文的形式高度自由,几乎可以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其精神内涵也应当是无比自由的——要对这样的对象发表评说的意见或叙述其发...
以善胜恶1 我们人须认清自己的时代,认清的方法有二:第一,明了自己所接触的环境;第二,观看与自己所接触的环境之外的社会。今日之社会为一恶劣的社会,这是谁都承认的。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老舍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1],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为纪念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郭风逝世两周年,特选发《郭风和他的散文诗》(名家访谈)、《叶笛的回响》和《郭风散文诗选》,以表达怀念之情。——编者 郭风上世纪40年代即开始散...
人们常常以“爱国主义”或“平民意识”等语汇去主观定位老舍作品的思想主题,进而将其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事实全然于不顾,最终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老舍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初动...
《大地汉书》,在我看来,它是一部诗意的书,是一首绵长、丰富、充盈的长诗——在这里,诗性甚至成为了小说的推动力,它一次次给叙事注入涌动和涡流,使它变得起伏、延绵,构...
对于2011年的新诗,我没有什么新的看法。这一年诚然好诗不少,但并没有出现开一代诗风、具有颠覆性的艺术新质的作品;亦没有出现改变诗歌史的大诗、巨作,或引领诗歌百年潮头的...
1 作为军事记者兼军旅作家,乔林生和绝大多数中国军人一样,属于从社会底层吃苦受穷、摸爬滚打出来的平民子弟。他十六岁之前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在很长的时间里,“人到了那...
是的,生活就像高伟的书名《生活从来不肯简单》,多简单的常识。我们恰恰能掌握常识的原理,却偏偏走不出常识的桎梏。这是因为我们的智慧在掘进真理的深度时还少了那么一截,...
就在人们刚刚还在为“新世纪”的到来而亢奋和惊悸的时候,第一个十年已是流星一样一闪而去了。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新世纪”确乎已经不再“新”了,狂欢与喧哗的节日情绪渐趋...
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是一个谜 ——荣格 ( 一) 引言 老舍自认自己的“才力”是“小说的”[1](p122)。我们认为,这里的“小说的”并不单纯指涉一种狭义的文学体裁,而是包含着老舍对小说...
老舍和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市民小说大家,二者的小说虽然都在许多方面承接了中国市民文学传统,但各自又对这一传统进行了个性化的创造与转化。两人书写的市民生活判然有...
刘兆林在新近由作家社出版的散文集《脚下的远方》中说:“文学就是精神的瑞雪,越来越重的物质富裕病,会越来越需要文学的精神雪疗。”读罢该书,就像随作者走进他的大美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