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诗性·寓言和童真 ——对丁庆中《大地汉书》的一种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浩 参加讨论

    《大地汉书》,在我看来,它是一部诗意的书,是一首绵长、丰富、充盈的长诗——在这里,诗性甚至成为了小说的推动力,它一次次给叙事注入涌动和涡流,使它变得起伏、延绵,构成阅读的吸引。在当下,我们的生活和写作日趋平庸,越来越缺乏诗性的当下,《大地汉书》有意构成一种反驳、一种具有幻觉性的世界。这种诗性,我在维廉·福克纳的小说、君特·格拉斯的小说、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中曾经读到,包括中国的余华、格非前期那里——诗性的匮乏在本质上是幻想、理想、才智的匮乏,是艺术能力的匮乏,是一种只能沉陷于所谓现实泥沼里的平庸——当然,当下我们的文学评判似乎在鼓励这种平庸,赞赏这种平庸,推动这种平庸……所以,诗性的《大地汉书》在日前这种环境中更显得珍贵。
    在对《大地汉书》的阅读中,我们发现,丁庆中的文字有一种洇漫感,就像毛笔笔尖上的墨汁落在宣纸上。这种洇漫使得小说有了更多的向度和可能,使一种相对简单的朝向有了丰富和复杂。他那么善于由一及二,由二及三,让你读出微妙、会心和幽默。譬如,“小枣核儿和王国刚一句也没有聊到升官发财之道,老是聊书上的那些。大儒董子,像大儒似的董驷牛,孔子和孟子。他们这些话就包着一层层皮,这些皮从来不会剥。这些话包着这层皮,还像话。要是没了这层皮,就不会像话。包一层董子,包一层董驷牛,包一层孔子,包一层孟子,还要包一层诗,还要包一层文章……”这里面话里有话,话里套话,趣味盎然。再如,“在这些年间,我们都有发现,但都在保持着。我娘发现了旧衣和旧被褥,我爹发现了那把铁锨,红琴发现了猫啼草的同时,还发现了毛笔和书,龙发现了一把锄头,二朝发现了充满香气的世界,三朝发现了声音,张惠玲发现了男人的同时,还发现了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她用嘲弄的目光看着眼前的一切……”这洇漫出来的“发现”有一种提领感,让我们回过头来品味小说前面的叙事,思考每个人“发现”中的细妙包含。
    毫无疑问,《大地汉书》还是一部寓言之书。叙事语调的诗性恰当地加重着它的寓言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丁庆中对他笔下人物的精心赋予。书中的主体人物,主体叙述者是“我”,这个“我”被作者赋予了强烈的代指,这个“我”是农民,是坚守和固执的农民,是一种反方向的钟,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的困惑、两难、无力、木讷和美德,这一个被立起的“我”,当然是丁庆中有意甚至是刻意的设置,丁庆中让他的存在成为一面“反映”当下的镜子,就像在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我”的那种固执的、有关大地(“棒子”)的爱显示着某种的悲壮、可怜和可叹,在当下这种语境氛围里,他是孤立而孤独的,大约就像《大地汉书》的写作者丁庆中,我似乎能够寻到这个“我”和那个“我”之间的内在的、血脉中的关联。小说中,“我”有了一个儿子,叫龙,他一方面接受着母亲董红琴知识的滋养,一方面又“发现”着锄头,接受着做一个农民的全部继承——在这部寓言之书中,无论是儿子的这个名字还是他身上的继承,都具有强烈的寓言感,在他身上甚至寄托着写作者的某种理想,是种“理想化身”。
    书中有两个主要的女性,张惠玲和董红琴,她们那么不同:张惠玲泼辣、灵透,有着某种巫性,而在董红琴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梦和自我世界的沉迷,某种书卷气,耽于幻想,柔弱中的坚韧……更大的、更本质的不同在于她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张惠玲过早地目睹和体味着这个人世的恶和劣,她世故而又盲目,破罐破摔,“我就是这样的人,天生的,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我干了还是没干,都会落这样的下场,就像我娘一样”(《大地汉书》第二章)。“她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做,什么都改变不了。她这样做就像一个人想把大海变成甜水,就往大海里撒糖”(《大地汉书》第十章)。这种对世界的认知恰也成为她日后行事的注脚,这一认知让她走上了之后的方向。董红琴则是欢快的,即使她也遭受过包括来自婆婆的对抗,也曾涌流过泪水;她写诗,抄录古书《皇天汉地》中的文字,“小题大做”,多少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对世界的眼光,另一种属于自我的标准。可贵的是,这两个寓言化的人物作者都爱,他没有过分地偏袒其中的任何一方,没有把对错、好恶引向单一向度。书中的父亲刘世行,李六根,二朝三朝四朝,王国刚,在他们身上都有某种的寓言化指向,他们的身上都背负着“一类人”的共通和命运,丁庆中通过他们——具有寓意深度的他们,刻画了当下农村农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改变,从而使这部书变得丰厚而繁杂。在第16章,丁庆中如此定义他笔下的“红镇”:“红镇非常丰沛,狂野,艳冶,飘逸,灵敏,聪慧,荡漾,淫秽,高贵,傲慢,神秘,散乱。你可以知道它的名字,片面地知道她那么一点点。你不可能把它了解得那么透彻。对于我们,它就像一棵树那样。”是的,我也必须承认,对于我和我们,这部书,就像一棵树那样,是一种生长的、还在葱茂着的状态。
    当然,这还是一部寻找“童真”的书,它不只是董红琴的命题也是丁庆中的命题,在这个时刻,丁庆中更像一个堂·吉诃德,《大地汉书》采取了一种回望姿态,一种朝向我们惯常以为的“正确”反方向行走的姿态。书中,一直埋伏着对童真的寻找,他告诉我们,差一点儿,差一点儿就找到了。对童真的寻找并不意味丁庆中故意一叶障目,通过忽略掉这个世界尤其是眼下这个世界的复杂和道德下滑而建造一个什么“成人童话”,就像琼瑶阿姨的小说和电影所做的那样——不,丁庆中的寻找并不建立在那里,他对自己、对世界和它的复杂性当然有着清醒的意识,所以,他对童真的寻找才显得那么孤立而可贵,他才说,“童真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的,像我爹、我娘、二朝三朝四朝,还有小枣核儿大咧瓜胎里坏,王国刚董驷牛都需要童真。达到童趣的目的就是为了享用,在享用之前就失去了。在得到前就丢失了。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大地汉书》使我们以为我们明白的“童真”重新成为了问题。
    (《大地汉书》,丁庆中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26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