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学史视域中的30年代大众语运动(9)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文艺争鸣》2014年2期 薄守生 参加讨论

    3.“发生学”上的学理
    宏观来看,大众语运动的发生、走向、性质和意义等这些近似客观的“存在”竟然常常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诸如国际思潮、社会背景、偶然因素等各种“变化”的左右。
    大众语运动过去了44年以后,乐嗣炳回忆道:“在会上,傅东华提出,把运动名称叫作‘大众语运动’,他提的根据是《文学》前一两年,曾讨论过文学大众化问题,是沈雁冰、瞿秋白为主进行讨论的。但这也不是主要根据,主要是我们提倡大众化语言,语文一致,反对广大群众不能接受的夹杂文言的白话……扩大反文言反复古的统一战线。”(41)在这个回忆录里,乐嗣炳确实存在一些强颜遁词、遮遮掩掩、语焉不详;对此,我们不能主观臆断、造谣惑人。乐嗣炳回忆说“大众语运动”这个名称由“傅东华提出”,陈望道(1973年)在回忆录里则说“大家一致决定采用‘大众语’这个比白话还新的名称”(42),这二者虽不矛盾,但是,乐嗣炳说出了这个名称与瞿秋白的关系,而陈望道却把这种关系省略了,除了有所省略之外还有补充:“大众语运动的宣言,我记得没有发过。我不同意把这次运动说成是我和乐嗣炳发起的,事实上运动是在许多人一起商量讨论之后开展起来的。如果说谁是发起人的话,那么这十二人都应该是发起人。”(43)陈望道在这里否认发布过关于大众语运动的宣言,乐嗣炳的回忆录里却提到赵元任不赞成那个宣言。关于这个运动的发起人是谁、大众语运动这个名称是谁提出来的、这个运动与瞿秋白有什么样的关联,也同样被他们搞得很玄妙,并且他们的解释也相互矛盾。乐嗣炳修订这个回忆录的时候(1978年),瞿秋白(领袖—英雄—“叛徒”)尚未得到平反(1980年)但已经有可能会得到平反,傅东华在1971年已经去世,陈望道在讲这个回忆录的时候(1973年)还看不到瞿秋白有得到平反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乐嗣炳回忆录中的“但这也不是主要根据”几乎就如同“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瞿秋白)。事实上,有人利用“大众语运动”故意“把水搅浑”的可能性自始至终都存在过。
    根据“发生学”上的学理来解释大众语运动,立意实在是过于庞大,笔者不敢去做,只能如上简单提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