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学史视域中的30年代大众语运动(7)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文艺争鸣》2014年2期 薄守生 参加讨论

    2.“关系学”上的学理
    现代语文运动和现代文学有时存在着一定的互动,而这种互动也给文学研究带来一些困惑。具体到“诗界革命”“文学革命”“‘大众语’文学”以及“文学的民族形式”等问题,它们都涉及“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探讨特定时期的“文学”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有三个角度可以考虑:(1)相关著作“文本”的史料关系的角度,这里所谓的史料关系是指在文本的时间先后上找因果。(2)相关著作者的人际关系的角度,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把许多“事件”关联起来。(3)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的角度,可以表述为探求关系学上的学理。
    我们首先从相关著作“文本”的史料关系的角度来看大众语运动。1930年,鲁迅的《文艺的大众化》和郭沫若的《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发表。1931-1932年,瞿秋白、茅盾等提出从语言、形式、内容等方面建设“大众文学”。至此,“文艺大众化—大众文艺—大众文学”等关键词基本上串联了起来。1934年,陈、乐阵营提出“大众语”,涉及“‘大众语’文学”,于是,“大众文学—大众语—‘大众语’文学”等关键词也串联在了一起。“大众语运动底前奏:这就是一九三二年关于‘大众文艺用什么话写?’的讨论(即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那次的讨论虽然没有展开就中止了,但是它底意义却是不可抹杀的;它,可说是这次大众语讨论底先导,也可以说是这次大众语运动底序曲”(23)。当然,陈、乐阵营并不单纯,错误地串联了某些关键词的可能性并非没有。王瑶说,“瞿秋白确实没有参加这次论争,大众语这一个词也是在这次论争中提出来的,但这都不能说明它与瞿秋白没有关系。这次讨论中主张大众语的许多基本论点都是一九三二年瞿氏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点的阐述和发挥”(24)。其实,“大众语文学”和“大众文学”并非完全一致,牵强地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存在思维上的混乱。黎锦熙也曾谈过这些关键词之间的串联关系,“的的确确用的是‘大众语’,干干脆脆用的是‘大众语文’,规规矩矩自己作了前进的‘大众’之一员,精精致致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文学的技巧运用出来,这才是真真实实从事于建设‘大众语文学’”(25)。在关键词串联时,再加上了关键词“大众‘语文’学”,那就更复杂了。孔另境论述过“白话文与大众语文的关系”、“大众语大众文和大众语文学”(26),他说的“大众语文学”实为“大众‘语文’学”,而非“‘大众语’文学”。可见,这些围绕“大众语”的关键词串联有时确实存在混乱,比“此生或彼生”(鲁迅)歧误还多。文振庭对大众语运动有过总结,在文学史学科内,他的观点影响最大、最广。他说,“三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从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四年,经历了三个阶段,三次讨论。第一、二次讨论都由中国作家左翼联盟直接领导和发动,第三次讨论也是在‘左联’的影响和支持下展开的”(27)。文振庭的这个总结,既利用了关键词串联的混乱,又抛却了某些不利于“系统化”的混乱。如果我们暂且抛却某些混乱,只做粗略的“系统”,那么,大众语运动的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参与大众语讨论的相关作者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我们无法对他们进行一一落实、穷尽统计。在大众语讨论中,乐嗣炳提到的接受会议邀请的12人有:乐嗣炳、陈望道、陈子展、沈雁冰、胡愈之、叶圣陶、夏丏尊、黎烈文、马宗融、黎锦晖、王人路、赵元任。(28)陈望道提到的12位参会人员有:陈望道、乐嗣炳、胡愈之、夏丏尊、傅东华、叶绍钧、黎锦晖、马宗融、陈子展、曹聚仁、王人路、黎烈文(29)。他们对这次讨论的定调是“不画圈圈”,所以,实际的参与者我们已经很难确定了。此外,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也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林语堂、刘半农、汪懋祖等人也都被卷入这场讨论的话题之中。当时瞿秋白在苏区,并未参与1934年的讨论,但关于这场讨论的话题与他存在一定的关联。所有这些,人际关系都非常复杂。鲁迅、胡适、林语堂、刘半农等曾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者。鲁迅基本支持大众语运动,但他要保持自己的立场。胡适对大众语运动基本上是“不以为然”的态度。鲁迅说,“别有一枝讨伐白话的生力军,是林语堂先生……他一闪而将宋明语录,摆在‘幽默’的旗子下”(30)。刘半农当时忙于方言的调查研究,根本就顾不上这种“民间游戏”式的讨论。作为“学院式的语言学家”的代表人物,赵元任并未对大众语运动做过多的表态,实际上他并不赞成这样的讨论。茅盾参与了讨论,提出“不要阉割了的大众语”。汪懋祖自始至终都反对白话文,茅盾说“新的大众语尚没产生,他们(指某些支持大众语运动的讨论者——笔者注)先想把它阉割了!这样的‘大众语’,无怪汪先生也赞成了”(31),汪懋祖其实并非真的赞成大众语,只是赞成“阉割了的大众语”而已。陈、乐阵营热闹了一阵子,最后“无果而终”,自行平息了。其他的人物关系更是复杂,有些甚至都成了历史悬案。例如,茅盾说“大众语问题锣鼓喧天来了,你一拳,我一脚,把白话文抨击得只配丢在粪坑里了:这中间,自然大多数是真心为了大众语作先锋,但也有不少是在那里替文言干那借刀杀人的勾当。’(这种人即鲁迅所谓‘狗才’)”(32)。谁在“借刀杀人”?我们很难指名道姓地找出来。与“狗才”相关联,还有“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33),情况实在是复杂。再如,大众语讨论中以“寒白”为笔名发表文章(34)的人究竟是谁?鲁迅曾怀疑是“遗少”施蛰存,但直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一直都不承认。其他的,诸如鲁迅所说的“打旗号”的人、“远交近攻”的人(35)、“引诱我们自己缴了自己的械”的人(36),各色人等,太复杂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