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Chomsky 1957),标志着语言学研究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所谓的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乔姆斯基学说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学流派的影响。当今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语法理论,如词项-功能语法、基于中心语的短语规则语法、构式语法等,都是在对这一理论的反思中发展起来的。生成语法理论主要是回答“语言是如何生成的”这一现代语言科学研究中最深层的问题,其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9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的标准理论时期、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扩展标准理论时期、70年代修正的扩展标准理论时期、80年代的管约论或原则参数理论以及90年代至今的最简方案。生成语法着眼于寻求人类语言的共性,即人类语言普遍遵守的原则,以便从中探索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大脑与语言的奥秘。 尽管学界对生成语法的研究范式毁誉不一,但它的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轰轰烈烈的跨语言研究运动。汉语进入生成语法学的大观园并备受国际语言学界的关注,这主要起源于黄正德的博士论文(Huang 1982)。本文将对过去三十年间生成语法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评介,评介重点是发表在国际语言学期刊的论文和海外出版的相关著作,评介焦点放在话题结构、量词短语、油疑问句式、时体系统及近期研究动向五个议题上[1]。 2.生成语法与汉语研究现状 我们重点考察了六家有较大影响的普通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国际期刊,它们分别是Language(La)、Linguistic Inquiry(LI)、Journal of Linguistics(JL)、Linguistics(Li)、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NLLT)、Lingua 以及专门研究东亚语言的理论语言学期刊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JEAL)。据统计,1982年至今发表在这七家期刊上涉及汉语的生成语法研究论文共192篇。 鉴于汉语是一种话题突显性语言(Chao 1968;Li and Thompson 1976,1981),生成语法学者关注最早的自然是话题结构。近十多年来,另一个重点探讨的问题是量词短语的语义与结构问题,有关争论自1996年起一直持续至今。此外,192篇论文中,关于#疑问句式(23篇)、反身代词(17篇)和时体系统(17篇)的讨论在数量上居多[2]。这是因为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在这几种语言现象上有“奇特”之处。 3.五个研究议题:争论与认识 3.1话题结构 一般来说,话题结构是指一个短语出现在主语之前的位置,形成的[XP+Subject]结构。汉语话题结构大致分为两类:“英语类”和“汉语类”,如“张三,我认识”和“那场比赛呀,全国球迷都疯了一样”[3]。话题结构的形成机制是生成语法学者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3.1.1研究现状 有关话题结构的争论焦点是,话题成分是基础生成的,还是由移位造成的?基础部分生成观认为,话题结构的形成是基于话题成分与述语小句之间的“相关”(aboutness)关系(Chafe 1976):话题成分与述语之间主要是一种语义语用关系。而话题移位观则坚持话题由移位产生,即话题成分是由述语中的某个句法位置移出。黄正德(Huang 1982)提出汉语话题结构的形成类似于英语疑问句中的移位,并要遵守孤岛条件(island condition),即处于封闭结构(如关系小句)内的语言单位不能移出区域之外。黄正德(Huang 1984)同时声称,汉语中存在空话题,其实质是空算子(null operator),用以非论元约束(A-bound)零回指词。黄衍(Huang 1994:47)对此提出批评,指出空话题的出现违反了管约论的基本假设,若空算子要移到Comp位置(或CP的Spec位置)就不能与其他算子共现,如下例所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