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共同体的建构——从新的五个关键词解析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马论坛 金永兵 张庆雄 参加讨论

    五 “团结”:社会“潜在的真正基础”
    在威廉斯看来,“团结”是由工人阶级发展起来的对于共同体的感觉和界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和谐平等关系,也是社会“潜在的真正基础”。威廉斯认为,从本质上而言,整个文化是极为复杂的,任何人不管其天赋如何,都不可能实现完整而充分的参与,但选择性的有效参与是可能的。然而,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在对文化贡献上的差别,而只有“团结”所包含的相互负责、相互调整的理念才能使这样的不平衡与一个有效的文化共同体和谐共存。
    但在威廉斯看来,“团结”观念仍然面临着两个主要困难。第一个困难在于,当代文明的高度专门化技术在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造成了经验的支离破碎,但这种技术所享有的特权对于一个共同体文化又往往是必要的,这便构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悖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提出,“我们当代的共同文化,将不是往昔梦想中那种一切一致的单纯社会,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需要不断调整和重新规划的组织。”[27]而在他看来,“团结的感觉是唯一可能稳定一个如此困难的组织的因素。但是,这种感觉必须不断地重新界定。”[28]换言之,威廉斯认为,“团结”这种感觉面临复杂的当代社会,必须在不断的调整中才能让一个人不断努力去肯定和尊重别人的技术以及这种技术所享有的特权,并最终理解和肯定更广泛意义上共同体的存在。
    而第二个困难则在于,“团结显然容易成为僵化不变的东西,在一个变迁的时期,这会是很危险的。”[29]具体而言,在威廉斯看来,共同体中“意识的发展在本质上通常是不平衡的、个人的、试探性的。对团结的强调如果有意或意外地窒息或削弱意识的发展,显然会带来深刻的、共同的损害。”[30]也就是说,共同体中的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其实是不平衡的,对于共同体的建构也往往是一种探索,不存在非常明确的终极目标。然而,“团结”这种感情不仅仅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体意识,也可能会让这种共同体意识完全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让一种“共同的忠诚”消弭了个体的一切独立思考和差别意识,而后者,却正是共同体在其自身发展、摸索的道路上所要充分汲取的要素。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对“团结”进行了某种厘清与限制,即其不能妨害变化,也不能妨害异议,要让每个人都能不受干扰地发挥自己的特异性与独立性,进而充分、平等地参与到共同体的建构中来。
    “语言”、“支配”、“平等”、“阶级”、“团结”等五个关键词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威廉斯关于共同文化、共同体的基本蓝图,既有对共同体整体性质的把握,也有对共同体中集体与个体复杂关系的体认以及对于个体之间的平等的间性关系的思考。虽然威廉斯更多地是从意识、情感、交流、交往等文化角度讨论共同体的建设,但是,无疑可以启发当代中国共同意识、共同文化的培养乃至共同体的建构。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