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神话历史化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孔子对“黄帝四面”的解释:“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也。’”(《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统治宇宙的天帝,居住在“百神之所在”的昆仑山上,犹如印度众天神居住在弥卢山上,希腊众天神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按照《山海经》中的描述,昆仑山上有各种神怪,诸如“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的神陆吾,“蛇身人面”的神窫窳,看护琅?树的“三头人”,九首人面的“开明兽”。因此,“黄帝四面”也不足为奇。 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将神话读作隐喻,充分体现儒家理性思维的力度。这里顺便提及,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佛教神话的阐释可谓深得孔子解释神话方法的精髓。他指出佛经中的“丈六金身,庄严色相,以至天堂清明,地狱阴惨,天女散花,夜叉披发,种种诡幻,非人所见,儒者斥之为妄,不知彼以象教,不啻《易》之龙血玄黄,张弧载鬼。是以阎摩变相,皆即人心营构之象而言,非彼造作诳诬以惑世也”。(《易教下》)他的这种洞见底蕴的阐释无疑是依据《易经》“立象以尽意”的原理。故而他认为“《易》象通于《诗》之比兴”。按钱钟书的说法,也就是“《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⑦ 与“黄帝四面”相对应,印度有“梵天四面”的神话传说。《罗摩衍那》描写梵天“有四个面孔,威力无穷”。(1·2·22) 《摩诃婆罗多》描写梵天“有四部吠陀、四个形体和四张脸”。(3·194·12)《罗摩衍那》的描写隐含梵天统治四方。《摩诃婆罗多》的描写还隐含梵天的四张脸(catur-mukha,也可读作“四张嘴”)创造四吠陀。 而在往世书中,围绕“梵天四面”的形象又衍生出各种神话传说。《薄伽梵往世书》描写梵天从毗湿奴的肚脐莲花中诞生后,依次观看四方,由此形成四张脸。而在别的往世书中,则描写梵天创造出第一个女人娑罗私婆蒂后,为女性美所震慑,满怀激情地盯着她。娑罗私婆蒂害羞,往梵天左右和后面躲,梵天的头部随之长出另外三个面孔。娑罗私婆蒂不得不跳上空中,而梵天头顶上又长出一个面孔。这第五个面孔后来被湿婆砍掉,因此,梵天仍然保留四个面孔的形象。 而关于湿婆砍掉梵天第五个面孔,在往世书中又有不同描述。有的描述毗湿奴先创造出五头梵天,又创造出湿婆。梵天和湿婆互争高下,招惹湿婆发怒,砍掉梵天的一个头。有的则描述梵天和毗湿奴互争高下,湿婆竖起巨大的林伽柱,⑧让他俩寻找它的两端,以决高下。毗湿奴向下寻找底端,梵天向上寻找顶端,都没有找到。然而,梵天谎称自己找到,招惹湿婆发怒,砍掉梵天的一个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