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学者认为印度“原人”(Purusa)前两个音节中,第一音节pu的辅音p和第二音节ru的元音u,与盘古两字中盘字的辅音p和古字的元音u一致,因而盘古源自“原人”(Purusa)。⑤这两种对音探源似乎都有点勉强,但可以聊备一格。 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是《山海经》中两则著名的神话。而在上座部佛典《本生经》中,也有在神话思维上相似的故事。第476《快天鹅本生》讲述两只勇敢的小天鹅决定与太阳赛跑,结果“精疲力竭,翅膀关节像着了火”,无功而返。第146《乌鸦本生》讲述一只雌乌鸦被海浪卷走,众乌鸦一齐用嘴叼水,决心把海水舀干,最终“嘴巴发涩,咽喉疼痛,大海依旧,徒劳无功”。⑥当然,与这两则本生故事相比,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显得更有悲壮色彩。 这说明即使是一些相同的神话类型,也会呈现不同的民族色彩。例如,在世界各民族中,一般都有洪水传说: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洪水传说,《旧约·创世纪》中的“挪亚方舟”传说,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方舟”传说。印度和中国也不例外。在印度史诗和往世书神话中,描写洪水来到时,大神梵天(或毗湿奴)化身为一条头上长角的鱼,牵引一条船,拯救人类始祖摩奴,让他躲过灭顶之灾。洪水过后,摩奴修炼苦行,创造各种生物。中国则有“鲧禹治水”传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其中,“鲧复(腹)生禹”,有的文献描述为“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或“大副(劈)之吴刀,是用出禹”。(《初学记》卷二二引《归藏》)关于大禹治水,有的文献描述为“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卷二)也就是说,鲧治理洪水采用填堵的方法,而禹采用疏导和填堵相结合的方法。 还有文献描述大禹治水过程中,逐共工,杀相柳,诛防风氏,擒无支祁,历尽艰险。相比之下,印度洪水传说中突出人类依靠大神救助,度过洪水灾难,而中国洪水传说中,突出人类依靠自身力量,顽强奋斗,克服自然灾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鲧禹治水的传说散见于各种典籍,累积的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但考察这些资料,可以发现这则上古神话在儒家文化背景中传承,逐渐被历史化。 屈原在《天问》中,对鲧禹治水传说中的一些神话因素提出疑问,体现理性的思维方式。而在《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神话因素和色彩删削殆尽,神话已全然变成历史传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