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近现代中国与阿拉伯翻译文学(11)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宗笑飞 参加讨论

    第三节 林纾与曼法鲁蒂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文坛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小说界革命。文学翻译事业也正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在浩荡的翻译大军队首,有一位矍然而又独特的身影,引领着翻译的旗帜。他虽不懂外语,但一生中却翻译出了180余部作品,虽然其中不乏平庸之作,但很多还是在当时的中国青年心中乃至文坛都掀起了汹涌的浪潮。他,就是林纾(1852——1924)。而恰是无独有偶,几乎同一个时代,在与中国有着及其相似的社会背景的埃及,也有一位翻译者,虽不懂外语,但一生也译出了多部作品,为推动埃及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文学革新作出了自己的探讨和努力。他就是埃及的穆斯塔法•鲁特菲•曼法鲁蒂(Mustafā Lutfī al-Manfalūtī 1876-1924)。
    生平及著译作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又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南人。1852年出生于一个普通人家,幼年时家贫,曾有一度寄食于外祖母家,受其教诲,性格狂放不羁、奔放耿直。林纾幼年时即喜爱读书,曾有“读书则生,不则入棺”的座右铭。不到20岁就已经校阅书籍逾两千卷。这为他奠定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他十八岁时娶刘琼姿为妻,从其岳父那里受到传统的程朱理学的教诲。林纾二十三岁时开始教学,二十八岁时考中秀才,三十一岁中举人,以后再未高中。甲午战争失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林纾曾同朋友一道向朝廷上书,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其革新思想在他的诗作《闽中新乐府诗集》中可以略见一斑。
    1898年,林纾偶然经朋友建议,在朋友口授,自己动笔的情况下,翻译了法国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未料到一经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这极大的引发了林纾的翻译热情。1901年,林纾又与朋友魏易合作翻译了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译名为《黑奴吁天录》,以此一发而不可收,从1898年到1924年去世,在短短的26年时间里,林纾共翻译了180余部作品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部作品外,林纾翻译的最多的是哈葛德的作品,有《迦茵小传》、《埃及金字塔剖尸记》、《埃司兰情侠传》、《鬼山狼侠传》、《红礁画桨录》等二十种;其次是柯南道尔的,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电影楼台》、《蛇女士传》、《黑太子南征录》等七种;此外还有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记》、《孝女耐儿传》《冰雪姻缘》等六种;莎士比亚的《恺撒遗事》、《雷查德记》、《亨利第四记》、《亨利第六遗事》等四种。虽然有时因为选材不当,或是译笔局限,林纾的译作中也有一些平庸之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以飞逸、婉约的手法译出的世界名家名著。正是在林纾的笔下,中国读者认识了莎士比亚、狄更斯、司各特、欧文、托尔斯泰、大小仲马、塞万提斯等十数个国家的文学巨匠,看到了马克、迦茵、汤姆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牵其感情、动其心魂的人物。他的译作还对当时社会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包括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钱钟书等都曾承认自己一度非常喜爱林纾的译文,或是因为接触到了林纾的译文才对外国文学起了兴趣。
    在自己翻译作品的影响与激励下,加上良好的古文语言功底,以及针对时局的一腔爱国激情,林纾也创作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如《剑腥录》、《金陵秋》、《劫外昙花》、《官场新现形记》、《京华碧血录》、《冤海灵光》等小说;《畏庐琐记》、《畏庐漫录》等笔记;《天妃庙传奇》、《合浦珠传奇》等传奇以及诗歌《闽中新乐府诗集》等。他的小说题目似乎带有当时流行的武侠传奇色彩,人物也基本都是虚构人物,但内容却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事件与状况。作家的思想用意十分明显,只是描写手法以及艺术成就显然不如其翻译作品,正如郑振铎先生曾经评述的那样:“他的自作小说实不能算是成功。” 。
    埃及作家穆斯塔法•鲁特菲•曼法鲁蒂于1976年出生于阿斯尤特省曼法鲁蒂市一个传统伊斯兰教家庭里,家族声望显赫。幼年时他就会背诵《古兰经》,后在保守的宗教大学艾兹哈尔大学接受教育。在学校期间遇到了埃及改革家、思想启蒙家和埃及近现代散文复兴的先驱穆罕默德•阿卜笃(Muhammad ‘Bdu 1849-1905),在思想与文学方面受到其不少影响。此外,他还大量研读过阿拉伯阿拔斯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伊本•穆格法(Ja‘far bn al-Mgff‘ 724-759)、贾希兹(Al-jāhiz 775-868)等人的散文作品,对艾卜•泰迈姆(abū tamām 788-846)、伊本•鲁米(ibn ar-rūmī 836-896)等人的诗歌也有过广泛涉猎。并在此遇到了对他一声影响颇大的埃及近代著名社会改革家赛阿德•柴鲁尔(Sa‘d Za‘lūl 1857-1927),这些不仅使他积累了深厚的阿拉伯传统文学的功底,而且也使他接受到了积极、革新的爱国主义思想。毕业后,他曾多次为埃及《支持者》报投稿,阐述其爱国思想。柴鲁尔任教育大臣后,就任命他为教育部阿拉伯语文书。后来柴鲁尔调往司法部,曼法鲁蒂也随之调去。1923年,埃及成立议会,柴鲁尔又任命他为议会文书组组长。但为时不久,曼法鲁蒂便于1924年逝世。
    曼法鲁蒂生活在埃及社会、政治局面时分混乱的时代。十九世纪后半叶,英法实际上统治了埃及。埃及当政者只不过是任人摆布的傀儡,只顾自己的安逸,不惜出卖人民的利益。1881年的欧拉比起义惨遭镇压、数千万人民在战火中丧生。1906年,英军又制造了“丹沙微惨案”。埃及人民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在水深火热里。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曼法鲁蒂深感悲愤,他一生不断用自己的笔杆来为社会进步做出努力。
    曼法鲁蒂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翻译以及自己的散文、杂文创作上。他在1910——1920年间为《支持者》报上发表的社会杂文于1925——1926年结成专集三册出版,即《管见录》。主要是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社会种种黑暗、腐败、贫富悬殊的落后现象,呼吁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要求社会改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反对西方文明侵蚀,维护阿拉伯——伊斯兰传统文化地位的观点。《管见录》中还收录了一些他的创作小说,如《第一杯》、《两位女殉难人》、《饿死的女人》等。曼法鲁蒂的译著混合的小说集《泪珠集》于1915年出版,其中创作小说有《孤儿》、《面纱》、《悬崖》、《惩戒》等;翻译作品有:删改而成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译名为《牺牲》)、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译名为《牺牲者》以及《阿本赛拉奇末代王孙奇遇记》(译名为《纪念》)。除了收录在《泪珠集》中的短篇之外,他还出版了四部长篇翻译小说。即《麦吉杜林或菩提树下》(法国作家阿尔丰斯•卡尔的《菩提树下》)、《为了王冠》(法国作家法朗士瓦•古贝的剧作)、《美德或保尔和薇尔吉尼》(法国作家贝纳丹•德•圣•皮埃尔著的《保尔和薇尔吉尼》)以及《诗人或西哈诺•德•贝尔日拉克》(法国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的剧作《西哈诺•德•贝尔日拉克》)等。
    事实上,文学翻译是对原作信息的传递加上译语中作为艺术作品的再现。从译介学上来讲,译者的再创造是决定译作一书价值的关键。由于林纾与曼法鲁蒂都不动外文,他们翻译就成了的翻译世界翻译史上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因此,对他们的翻译研究也就超越了狭义的译学研究,而成为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学关系层面上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