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中伊诗歌现代化进程差异及原因探析(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文学研究通讯 穆宏燕 参加讨论

    从以上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勾勒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一,中国古典文学是多种文学体裁并行发展。非韵的文学体裁(散文、传奇、话本、小说等)与带韵的文学体裁(诗、词、曲等)其重要地位完全可以平分秋色。人们至今仍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句话虽然并不全面,但仍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由此可见,诗歌虽然在古典文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却并非是绝对的霸主地位。二,诗歌虽然一直被封建士大夫们视为文学正宗,但实际上从宋代开始,诗歌的神圣性就不断受到词、曲的冲击、动摇和解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诗歌的至尊地位被削弱。三,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传奇、话本、杂剧、戏剧、小说等虽然其创作者应该都是文人,但这些文学体裁具有广泛的民众性,面向黎民百姓。这些文学体裁从民众接受方面与文人诗歌争高低,从而削弱了诗歌的尊严地位。四,中国诗歌具有非格律化的传统。中国诗歌在7世纪之前都是非格律化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部分采集于民歌,汉乐府、古诗、南北朝民歌等除了押韵之外,在句式上都是比较自由的,这种比较自由的乐府和古诗的形式一直为文人所采用。即使在格律诗兴起的唐代,乐府古诗形式仍被诗人们广泛采用。格律诗在7世纪正式确立,从此统治中国诗坛一千多年。但中国诗歌中的非格律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格律诗在格律上的不可动摇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在中国文人心中并不具有独一性,格律诗在中国文人的心中也并非神圣不可动摇。尤其是在清末,格律诗几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因此,当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面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冲击时,比较容易认识到格律诗在新时代的不合时宜性,从而能够站出来反对格律诗,也比较容易地接受了白话新诗。
    伊朗也被称为“诗歌王国”,那么诗歌在伊朗古典文坛可以称王吗?我们也来浏览一下波斯古典文学的状况。我们现在所说的“波斯语文学”指达里波斯语文学。公元651年,萨珊波斯帝国被阿拉伯人征服。阿拉伯人在强行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强行推行阿拉伯语,禁止萨珊波斯帝国的巴列维语,致使伊朗在伊斯兰化前的文学载体巴列维语消亡,因此伊朗伊斯兰化前的文学流传至今的已微乎其微。从7世纪后期到8世纪末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阿拉伯语成为伊朗的官方语言和文学书面语言。然而,伊朗人并不甘心使用阿拉伯语,8、9世纪之交,伊朗霍拉桑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达里语”开始在伊朗境内迅速流行。达里语最初只是民间口语,随着伊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随着伊朗地方王朝的兴起和地方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伊朗的文人开始逐渐放弃将阿拉伯语作为文学书面语言,而有意识地采用达里波斯语进行文学创作,从而使达里波斯语完成了从民间口语到官方语言和文学书面语的转变和融合,成为伊朗民族新的正式语言,并一直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