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李春青 参加讨论

    二、审美诗学与审美现代性
    在伊格尔顿那里,美学这门学问是与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统治阶级相联系的。它可以看作是资产阶级在感性层面上建立统治地位的一种策略。然而这里似乎存在一个问题:资产阶级是一个极其重视物质利益的阶级,特别是18、19世纪的资产阶级,甚至可以用唯利是图来概括这个阶级的贪婪。那么他们何以要把审美描绘成纯而又纯的、不带丝毫功利性的精神现象呢?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伊格尔顿似乎并没有给予关注,但他提出的“职业文化阶层”这个概念却具有启发性。在我的理解,所谓“职业文化阶层”也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从这个知识阶层的角度来思考上面的问题或许就不那么难解了:在资产阶级内部从事文化创造与传承活动的阶层与从事经济、政治活动的阶层存在某种内在的紧张关系,前者承担着对后者在精神文化上,特别是价值观上进行批判、规范和引导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是社会现实层面的物质第一、利益至上原则,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高雅、精致、玄而又玄、不食人间烟火,这既是现代性自身的紧张关系,同时也是现代性的内在需求。后者对前者的制衡正是“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产生的现实根据。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再到齐格蒙特·鲍曼和吉登斯,一百多年来,许多社会学家与文化理论家都指出过这样一种现象:与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相伴随的现代性可以分为两大层次,一是表现在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务实的”或者“功利的”的现代性,二是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超越的”或者“精神的”现代性。在这两种现代性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第一个层面的现代性,本质上是借助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而使经济生产和社会管理达到效率的最大化,这表现为一个“合理化”或者“理性化”的过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现代性理论依赖‘理性化’这一基本概念来解释现代社会的独特性质。理性化指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技术理性的普遍化,具体说,是把计算和控制引入到一个社会的过程,并使这个社会相应地增加效率。”[11]正是这个层面的现代性导致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矛盾的激化,也使得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产生成为必要。第二个层面的现代性,原本主要是为着在思想观念层面的“祛魅”,即清除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思想传统而产生的,故而被称为“启蒙现代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随着中世纪的梦魇渐渐被人们忘却,这种启蒙现代性的主要任务就转变为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批判与反思了。如果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可以算是代表了启蒙现代性原初功能的完成,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可以说是启蒙现代性后一种功能的典型体现者。应该说,批判和规范其赖以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恰恰就是文化现代性或启蒙现代性的主要任务。
    至于审美现代性则承担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作为整个文化现代性的一部分,审美现代性需要对封建主义价值观进行否定与清算,这充分体现在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直至批判现实主义的欧洲文学艺术之中,另一方面,审美现代性还作为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存在。这主要体现在康德以来的美学理论以及现代主义或“先锋派”的文学艺术之中。这就意味着,审美现代性肩负着双重超越的任务:既要超越封建等级观念与神学蒙昧主义的旧框框,又要超越工具理性、科层制度带来的新限制。如果说康德美学旨在弥补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现代性的不足,席勒美学的主旨在于调和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还都没有借助审美现代性来质疑和否定启蒙现代性的意图,那么到了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乃至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那里,那面从笛卡尔到斯宾若莎、莱布尼茨、黑格尔都一直高擎着的理性主义大旗就成了反思与批判的对象。费尔巴哈厌弃这个飘在空中的,实际上乃是“异化了的人的思维的理性”,呼唤“饱饮人血”的新理性,叔本华干脆将非理性的“意志”作为世界之本体,让意志取代理性而成为人类生活的动力和评价标准。至于尼采,更是对理性充满怀疑,他对于从柏拉图以来无数哲学家凭借理性来建构起来的一座座概念和逻辑的大厦十分鄙视,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行为,他甚至把这种理性看作是扼杀人的感性和生命力的邪恶力量。在海德格尔那里,正是传统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遮蔽了真正的存在,使人误把存在者当作存在本身,从而忘记了世界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到了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这里,启蒙的理性主义被认为早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一些人压迫另一些人的工具,甚至与极权主义有着密切联系。马尔库塞主张用充满美感与“爱欲”的“新感性”取代理性的主导地位;哈贝马斯提出用以“对话”为核心的“交往理性”取代传统理性来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此外,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中心主义的颠覆就更加彻底了。而在这一系列对理性主义的质疑与否定的学说中,始终可以窥见审美现代性的影子:文学艺术与其他审美活动被论述者看作是呵护自由、呵护人的生命完整性的有效方式。例如我们从马尔库赛的论述中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席勒的影响,他同样是把艺术或审美当成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来看待了。这种从席勒到马尔库赛的“审美乌托邦主义”是审美现代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而在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中,那“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把文学艺术或审美当作人类自我救赎方式,或人类精神家园的观点,以及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文本中心主义都是审美现代性的具体呈现。就其阐释路向而言,均属于审美诗学范畴。
    作为一个现代性范畴,审美诗学赋予文学艺术和审美某种神圣性与超越性,使之高蹈于社会历史之上,从而成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乌托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