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理论扩容与文论的领域属性(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辑刊》(沈阳 高楠 参加讨论

    这就是20年中接踵而来的对文学理论与文学关系体的解构,先是理论经由理论批判从关系体中自身化,接着是理论经由西论接受而西论化,再后,在自身化与西论化过程中不断游离于文学研究对象的文学理论又在文学性上建立自身的对象关系。固然,这三种情况或延续而下的三个阶段都是曾经的热门话题,它们已化为文学理论的建构史,但作为过去时的当下影响,它们却仍现实地发挥着作用,它们仍为文学理论与文学关系体中文学的失落而鼓噪。它们形成一种阻力,即阻止文学理论将其热情与关注重新向文学凝聚,这成为文论扩容的对象性特征。
    2.文学理论的理论品格在于向着文学凝聚
    与文学理论30余年来疏离文学的历史实践过程相对的,却是文学理论在与文学结成的关系体中获得的理论属性或学科领域属性。或者说,在这段时间里,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疏离于文学,在理论上却又向着文学凝聚。
    弗兰克·梯利在《伦理学导论》中说:“一门学科,就是对一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归类的解释”;“每门科学都把自己限定于一组特殊现象,用各自的术语来解释它们”,他称此为学科的“本体”研究。[1]弗兰克·梯利的这一说法,抓住了学科领域得以确定的三个要点,即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归类与解释以及适用于特殊现象的特殊的研究术语。梯利这一强调学科领域性的说法,与西方瓦解学科领域的“内爆”说显然大相径庭。但这一强调在学科领域日渐混乱的当下却值得重视。肯定地说,文学理论有自己的理论结构、理论话语及理论课题,并且有一套自己的基础理论根据,这是它的学科标志。韦勒克·沃伦关于文学理论须研究文学的观点经常被国内文论学者所引用。韦勒克·沃伦坚持以文学为对象,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进行了区分,并强调了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理论属性,强调文学才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及文学史围绕着并守护着的对象本体,并基于这一对象本体进而形成各方面研究的关系本体。[2]即是说,离开文学,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学批评及文学史,都将无所着落、无可获存。
    历史地看,文学理论任何命题的提出与求解,其吁求者都是文学,而文学理论的任何立论与阐释,其理论所应与所用,又都就文学而来。被学界共识为中国文论的发生时代——周代,文论对于文学的这种所应所用关系便被最初地确定了,尽管当时文论与文学都是和其它论或其它学融杂在一起的,但这不影响二者在融杂中的专对关系,这是文论随身而来的发生规定性。“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思想资料是周代写定的”,郭绍虞在后来被中国文论界共识为教材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这样说。[3]当时,这类生发性的理论资料集中见于孔子编写的《五经》,“《诗经》是周诗,其中不少东西周之际的诗篇中表述了作者创作意旨和对诗歌作用的认识:‘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诗·魏风·葛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小雅·园有桃》)‘家父有诵,以纠王訩’。(《诗·小雅·节南山》)‘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生民》)等等,都是说明以诗作来抒发自己哀乐之情,对别人进行颂美或讽刺,期望它能产生感染、教育、安慰的作用,也反映了诗歌艺术的某些特征”[4]。这揭示了当时以诗的形式论诗的文论实质——诗规定着诗论的生成,诗论在与诗的关系体中得以成为诗论。在中国文论的发生处,文论对于文学对象的思考与阐发,更体现为后者对于前者的对象性限定。后来,文学日渐从文史浑融体中独立出来,与之相应地,在关系体中对于文学进行对象性研究的文学理论也便日渐演进为独立地面对文学的理论。在中国古代,这种日渐独立的文论自觉起于魏晋时期。郭绍虞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导致这种自觉有两个原因,一是汉赋在走向骈俪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学特有的一套技巧倾向,这使文学有了自己独特的文体标志;一是汉末直至魏晋,注重人物品藻,于是从人的言论风采转到文学作品,便有了文学的风格标志。由此他得出结论:“所以到了魏晋,始有专门论文的作品。”“也就产生了自觉的文学批评。”[5]起于魏晋的文论自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开始形成一套文论范畴、有了相对自觉的批评意识、确立了关于文学的基本看法。这三个方面的文论自觉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古代文论的理性支柱。而这三个方面的自觉,又都是对于文学并在文学中提升的自觉。
    开西方文论之始的古希腊文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其文论思想的形成同样依凭当时的文学作品及文学实践,既是对于当时文学状况的有感而发,也是在这种有感而发基础上的理论提升。苏格拉底对于荷马史诗及诵诗人的高谈阔论,柏拉图对于诗的灵感说及《理想国》驱逐诗人的极端说法,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及悲剧论,都与当时的文学状况保持着直接对应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
    通观中西文论的发端期及自觉形成期,证明着文论起始于它与文学的关系体的确立,并在这一关系体中发生着彼此的对应关系,即文学理论是对于文学的文体形态的确认;文学,则证明着文学理论的理论形态。
    后来的文论建构与发展,文论与文学相互作用的关系体体现稳定的历史延续性。文论与文学相互依存的历史延续性集中体现为文论不仅是文学的现实阐释及理论概括,它又是文学历史形态的纵向把握与理论梳理,前者与现实完成的文学作品相对应,把这些作品串连成一个历史长廊,并在这一长廊中展示渗透在文学中的历史延续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