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命运与爱情——重读《务虚笔记》(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吴学术》2015年第201 何怀宏 参加讨论

    五、爱情
    一直有两条处理人间差别和矛盾的道路:恨的道路与爱的道路,或者说始终对抗、决战决胜的道路和“仇必和而解”的道路。作者显然是选择了后一条道路,这也是他在早期作品中说过的,要靠爱而不是恨来解决问题,怨恨与仇恨只会把事情越搞越坏。当然,这里所说的“爱”是广义的,包括恻隐、仁爱、同情、怜悯、宽容、和解等种种正面的、善意的感情,而其中最强烈的情感自然还是爱情。且甚至可以说,无论他的早期、中期还是晚期作品,他都对情爱以至性爱投注了最多笔墨。他写到了爱的朦胧性和强烈性,尤其其中少男少女的爱,青春初萌的爱极其美丽动人,如O与WR的青春的朦胧初恋,两人隔着书架、也隔着视线的轻轻试探性地用手指接触和握住,“他们一声不响似乎专心于书,但两只拉在一起的手在说话。一只已经宽大的手,和一只愈见纤柔的手,在说话”。这是腼腆的爱、羞涩的爱,是含蓄最多的爱,包容最多生长可能性的爱;同时也有狂放和热烈的爱,有突然的爆发,有狂热的一见钟情,O在进入Z的画室的几乎那一刹那就爱上了他,后来她莫名地跑到一个不知怎样去了的小镇上陷入浓烈的醉酒状态,觉得自己以前几乎从来还没有爱过。还有在天地之间的融合,有没日没夜的、疯狂的交缠。
    而最为感人的还是一种爱情的持久性:有年轻人为了爱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到爱人窗下的跑步;有F分手多少年之后的仍然出发去寻找,以及积累了许多年的写给他恋人的没有发出的一麻袋信件;还有“叔叔”的最终仍然没有忘记被打入另册的恋人而去葵林相会,而他的恋人也是一生都在等待这一刻,倾听他的脚步声。还有那些母亲们,暮年仍然尽力回到南方,回到她们和爱人分手的地方,回到爱情和祈祷都是正当的地方。也许这种爱情的持久性、终生性只是一个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时空的距离还是更常发生作用,更可能的是忘记,或者只是偶尔记起,摇摇头也就过去。但这种分隔了漫长的时间仍然炽烈或者沉淀得更加坚固的爱情,大概也正是因为特别的稀少,也才特别的让人感动。它让我们看到爱情可以是什么,以及能够达到什么。
    也正是靠这些爱情,给了那些被侮辱和损害的人们以一种温情和支持,尤其是对那些有才华却被窒息的人们。他们在不幸的环境中却得到了幸运的爱情,哪怕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时空分离,那爱情也依旧给了一种使他们永不堕落的记忆和力量。他只要想到这世界上还有一个爱着他的人,牵挂他的人,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是爱情在抚慰命运,有时候,也只有爱情能够抚慰命运。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爱情,只剩下对爱情的记忆和一线重逢的希望。命运必然意味着差别。命运必然是有差别的命运。而爱则偏向平等,它让居上者有慈悲,给居下者以同情。这自然主要是指那种怜悯的爱、同情的爱、慈悲的爱、普遍的爱;但也还有浪漫的爱、欢乐的爱、唯一的爱、个别的爱、乃至强烈的性爱。在这方面的爱并不是空灵的,单纯情感的,而是一定灵肉合一的,一定是要有身体接触的。作者甚至在身体、肉体方面的性爱上有执著而微妙的探讨,他不仅不忌讳谈到肉体,甚至努力展现其美丽和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身体的凝视,一个姿势或者一个细节对身体的唤醒,高潮和沉醉等等。
    但爱也会遇到困境:不仅有主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困境,还有主要是个人因素造成的困境,是自身的困境。像少女O与WR、青年F与N、叔叔与其恋人的不得不分离,就主要是前一种原因产生的困境,即出身原罪和政治问题带来的困境;而像后来的O与她的丈夫的分离,O与Z的疏离乃至最后的自杀,则看来更多地是个人的性格因素所造成(当然它也涉及对人的差别、包括个人对社会差别的认识和态度),或者说,这里的悲剧更多是来自爱情自身的困境。还有一些个人的情况则是两种因素都有,如L和T的不能相通可能社会与个人的因素都有,而L和后来的恋人在婚前突然要分手,则可能主要是来自两人的个人原因:如L的多恋对象的可能性和他当时的恋人的敏感性。还有像残疾人C和他的恋人X,他们既要克服身体的障碍,又要克服世人观念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是和特定的时代关系不大的,任何时代和社会都可能发生。
    爱情甚至越是单纯的爱情必然还是意味着差别对待,意味着在爱情上对某一个人的偏爱和对其他人的忽视甚至歧视:我是爱这个人而非那个人;因为是这个人身上有让我爱的东西而那个人身上没有。而且一般情况下,我爱上了这个人就不会或几乎无法爱另一个人。而如果说有很少的人,例如诗人L例外,他也就要遇到他自己的悲剧:他的恋人不再或不敢再爱他了。他的恋人就要离他而去,而他在这时候倒是也接受了爱人的唯一性:他不再想爱别的女性,而是满世界去寻找他的那个恋人。总之,最珍贵动人的爱情往往会去平衡那种人为制造的先天的社会不平等,去平衡那种社会的“原罪”,去爱上那时代的“弃子”或“贱民”,但它又可能制造新的不平等,将善良的、同样渴望爱的人弃之不顾。
    我们对于社会的理想也许应当是尽力消除那些会影响个人命运的偶然因素,尽力消除那些人为制造的障碍、压制和迫害,但是,即便将这些因素消除殆尽,我们会发现,爱的困境依然还是会存在,爱的悲剧也还是会发生。或者说差别还是会存在,一定有幸福和不幸的爱情,有美满的结局和悲哀的结局,除非一个社会完全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如果没有个性差异带来的诸多差别,千人一面,万人一性,那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情了。当然,爱的悲剧仍然还是存在,并不构成我们不去尽量消除那些人为制造悲剧的社会因素的理由。
    我们这里主要想分析一下O与Z的爱情,在本书中,也正是在她和他的关系中,既有最强烈的爱,又有最独特的命运,而O也就像是爱的化身,而这一爱的化身却不得不自我了断。她找到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最值得她爱的人,但她却不得不自己决定离开这世界。在此爱情与命运极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平等和差别的问题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到了他们结合的时代,社会出身“原罪”的因素其实已经影响不大了。于是这里我们将遇到的是“主要与个人相关的命运”。
    Z在童年在那所美丽的房子中同时遇到了他一生追求美的灵感的触动和社会差别带来的冷遇,他第一次产生了对美的强烈冲动,但也第一次产生了深深的怨恨,而在“文革”血统论喊口号的人群中,作者也看到了他深藏在眼中的恨意。他差点或者就是爱上了他异父异母的、崇拜他,然而平凡和苦命的姐姐,但他为不落入平庸,压制乃至最后扼杀了这种感情。他走上了一条试图通过艺术征服这世界、包括洗雪在美丽楼房中遇到的耻辱的道路。他后来对O说,他并不是走恨的道路,他的确曾经恨别人,但后来发现这不对。这怨恨除了说明自己是弱者之外再没有任何用处。你甚至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去判别谁是弱者。“真正的胜利者是一个精神高贵的人,一个通过自己的力量而使自己被承认为高贵的人,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高贵。”他所说的“高贵”倒不是指政治,那是可能损害千百万其他人的。他所说的“高贵”是指艺术,是指美的创造。他说:“有那么一会儿,庸人们会以为高贵的人并不存在。但是,终有一天人们会看见他在世界屋脊,他的脚印遍布喜马拉雅山,他的声音响彻珠穆朗玛峰,他站在那灿烂的雪峰上,站在太阳里,那时众人就会看见什么是高贵,和美丽。这情景,这一切,本身就是艺术。”这甚至构成他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一种类似于尼采的观点,他认为历史乃至宇宙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出一些伟大的高贵的灵魂。所以他毫不隐讳地直接回答爱他的O提出的问题,说当然是事业比爱情更要紧。因为,在Z看来,爱情必得包含崇拜,或者叫钦佩。而能够让人崇拜、钦佩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事业。O说,还有善良呢,善良也许是更重要的。Z则以白痴为例,说人们会同情一个善良纯洁的白痴少女,但有谁会爱上她呢,或者愿意和她交换位置呢?“愿意帮助她的人多得要命,可愿意是她的人一个也没有。”他说他可以怜惜她,要是有多余的时间和钱财也可以帮助她,但不可能爱上她。爱情必须包含崇拜、钦佩这些因素。不过他所说的可能更多是男人所理解的爱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男人所接受的爱情。
    Z和O谈到过她的前夫,她为什么要离开他呢?他不善良吗?他做了对不起她的事情吗?O的确差不多把他都给忘了,她因此想这是不是又让一个人积下了对这个世界深重的怨恨呢?她知道前夫是爱她的,但为什么她不能像爱Z一样爱他呢?但即便就在最同情他的这个时候,她的答案也还是非常明确的:不,不可能,她不可能爱他。当Z质疑:你是否能平等地爱每一个人?你为什么要苦苦地抛弃这一个,又苦苦地追求那一个?你根据的是什么?而不管怎样,那取舍都意味着价值评判的差别,而绝非平等!于是人们都要去争取在价值的差别系列中居于强端的地位,争取成功的事业、功名、才能或男子汉气概。而O苦苦思索的是:“但是另一个人在哪儿?以及另一些人,再怎么活着?光荣和耻辱各自在怎么活着?”这“光荣”是指她现在的丈夫,这“耻辱”是指她的前夫。
    于是爱情要遇到它的困境,它抚平或缩小某些差别,但也可能产生或扩大另一些差别。而恻隐的爱,同情的爱也同样要遇到它的困境:你更同情谁?你怎样去关心那些弱者?是将所有强者和弱者拉平?但那样一个拉平的世界且不说有没有这样的恰当手段,这样一个目标世界也似乎并不是那么可取的。或者将那些弱者抬高到强者之上?如果是在物质、权力等实际资源上这样做,那不过是某种“翻烙饼”似地“轮流坐庄”,而社会在这种“翻腾”中将可能耗尽自己的精力或衰竭自己的资源。或者是在精神上通过更高扬弱者而达致某种超越存在面前的平等,这正是像基督教、佛教等做的;以及或者在某些基本的方面,即在公共政治的领域内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方面达致某种平等,这正是近代民主法治潮流所趋向的。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进展方面,正是某种怜悯和同情的爱起了根本动力的作用。至于浪漫的男女之爱,虽然它也难于完满,但它还是在人类的生命历史中开出了无数让人欣赏、让人赞美、或即便让人唏嘘,但也还是让人感动的花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