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又不仅是触动写作这本书的缘起,也是深深地反省生命的缘起、且不只是缘起,还有归宿。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这至少对一些有精神渴求和哲学素养的人是如此。在铁生的作品最后所达到的从永恒观点测度的生命,在本书中又变成了新的起点。在本书的一开始就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主题:相遇与失散,开始与终结,生与死、真实与虚幻,印象与主体,偶然与必然,起点的似乎无限可能性与终点回望的早已命定。作者安静地坐在那夜色中,坐在那从日间的喧闹中消退的冷清中,多么平静,又多么忧伤。而最大的忧伤是对时间的忧伤、生命的忧伤。他在遇到的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与开始,而他在他们所谈论的和自己所读的书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与终结。但那也是所有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同时都是开始与终结。 那是忧伤,但也是平静的忧伤,忧伤是来自时间,生死,绝望;平静却是来自接受,认命,凝望。周围是大片的黑暗笼罩,但他们所在的地方又被路灯打出了明亮的一块。所有的人都要死去,但如果不死又会怎样呢?他还会珍惜他的生命吗?还会珍惜他生命中的一切吗:他还会努力吗?一切都有一种唯一性,不仅不同的人,甚至一个人的每时每刻都有一种唯一性。但也正是这种唯一性给了我们珍视的理由:如果那些牺牲者的生命是不死的、总是打不死的、总是能复活的生命,那我们怎么还会感动那“牺牲者”的行为,甚至那“牺牲”还能够叫“牺牲”?如果爱情不是唯一的,如果还可以一代一代地、不断换人地爱下去,那么是否还有铭心刻骨的爱情?甚至,如果一个人能够永葆青春美丽,我们是否还会珍惜甚至欣赏这青春美丽?还有那让人感到忧伤的美丽呢?是不是正是因为预感到日后的忧伤,我们才无比地赞美和欣赏那日后必将消退、甚至可能一瞬即逝的美丽? 这本书的写作大概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那是一个文化知识界冷清的时刻,在惊惧之后,有一种长久的哀伤和痛定思痛的感觉,也有知识界一些人职业的换行或精神的改弦更张。对于时代和社会来说,那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对于作者自己来说,同样也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