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讲故事》,犹如聆听一堂好课 国家图书馆 陈传媚 与一般的理论学习书籍相比,《习近平讲故事》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文字生动、底蕴深厚、耐人寻味。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聆听一堂好课,启人深思。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本书,的确给我这样的感受,它就像一个课堂,让我沉浸其中,收获良多。 首先,这是一堂生动有趣的经典故事课。 109个故事,有的援引自古籍经典,有的采撷于生活细节,有的取自于亲身经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向我们展示了讲故事的最高境界。他叙述张伯行为杜绝送礼者来访在衙门口张贴《却赠檄文》的故事,将一代廉吏严以用权、廉以为官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深情叙述三名女红军将仅剩的棉被剪掉半条留给借宿百姓的故事,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展现得一览无余;而他追述自己走30里路借《浮士德》的故事,让我们为他热爱文学、热爱知识的举动而感动不已。他善于把中国故事讲述得激荡人心,把中国道路讲述得引人入胜,善于把人物描述得有血有肉、把细节刻画得形象生动、把观点表达得深入浅出。 其次,这是一堂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课。 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故事虽然平实质朴,但是涉及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西汉枚乘《七发》中吴客劝谏楚太子固本培元、东汉杨震“四知拒金”、康熙不取灵芝……他用自己的笔追效古贤,写活经典。他还先后引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杜牧《阿房宫赋》以及《古文辑要》等历史文化典籍。他善于古为今用、点铁成金,或借以阐明领导干部做人要谦虚谨慎、提升修养;或用来告诫广大官员为官要秉持原则、杜绝贪腐。 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钟爱,正是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体现。他在去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由此,我联想到最近正在每日刷新票房的国产电影《战狼2》,截至8月14日,已经斩获45亿,创造了华语电影票房奇迹。国产影片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肯定,其背后反映的正是我国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制度、军事实力等方面的自信都逐渐攀升,开始推翻过去普遍认为的“西方的月亮比较圆”、“中国国民素质比较低”等等消极论调,人们越来越坚定地相信,世上不只有美国队长,更有走出国门的中国英雄。 第三,这是一堂发人深省的思想政治课。 有人说《习近平讲故事》是在“用故事讲述治理之道”。的确,109个故事,是对改革发展的指引,是对大国外交的思考,也是对修身为人的领悟,每一则故事背后皆有深意。 “义乌的阿拉伯餐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述一个普通的阿拉伯商人在义乌立业成家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了开放、包容的义乌,进而表达了中国梦与世界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内在相通。“包揽金牌的滋味”——从米卢带领中国队闯进世界杯,到中国跳水教练助力墨西哥运动员夺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这两个体育故事是要说明“合则强、孤则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之洞的感叹”——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述历史上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提出改革中“凝聚共识”的重要性,为改革者撑腰打气,给予正向激励。“革命的青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重温共产党人青年时期荡气回肠的奋斗历程,激励当代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不懈奋斗。 无论是对内篇中对于廉洁做官、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的娓娓道来,还是对外篇中对于和平往来、以礼相待、互利共赢的侃侃而谈,都是对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教育。 读罢,我也联想到一则小故事: 一位哲学家在一片杂草中给学生上最后一课,他问弟子该如何除去杂草。弟子们有的说铲掉,有的说烧掉,有的建议撒石灰,还有的建议连根拔掉。哲学家听完后说:“下课吧,你们回去用各自的方法找一片杂草除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这里。”一年后,学生们果然全部再次回到这里,不过却发现这里没有了杂草,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后来哲学家去世,弟子们才明白: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这个故事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要想让灵魂没有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我想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本书如此打动人心的内在原因:不在于故事内容的玄妙,不在于手法技巧的精妙,而是故事背后展现的深邃思想、高远境界、崇高品德。而这,或许也是他最想通过故事传达给我们的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