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两宋之交的范浚是一位独特的儒者,他的诗歌传达出多种文学或文化意味,即:在吏隐之风大盛的两宋,他孤高绝世,为道而隐;对世俗人情失望和主动疏远,对自然山水由衷热爱;喜爱写晴,通过冷暖色的对比,调和出一种明亮清爽的景象,传达情趣和心境;喜爱写春,并有亲身感历与摹拟他人两种写作形态,传递不同的审美经验;喜爱学唐,并有丰富的学唐形式;在诗史上是不同于江西诗派和四灵、江湖诗派之外的特殊存在,暗示两宋之际诗坛面貌的复杂性。对范浚诗歌的多元视角观照,有利于释放被一元化或常规化视角所遮蔽的问题。 【关 键 词】范浚/诗歌/道隐/学唐/多元视角 【作者简介】张剑(1971- ),男,河南遂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北京100732 受长期文学史训练的影响,古代文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和“规定动作”,如研究作家作品,一般是先介绍时代和作家生平,然后分门别类地介绍其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再从体裁、结构、修辞手法、语言等方面介绍其艺术特点,最后总结其文学史地位,简明有效但也容易千人一面;因此许多学者更愿意在“自选动作”上下功夫,以实现学术创新和自我超越。本文研究两宋之交一位独特儒者范浚(字茂明,1102-1150)的诗歌,欲用一节完成“规定动作”,其余各节致力多元化的“自选动作”,力图对一系列有意味的问题做相对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一、关于范浚及其诗歌的一般性描述 两宋之交的浙东兰溪范氏,和江姓、胡姓一样,都是当地聚族千口以上的大姓①。范浚曾祖父范大录曾为县吏,祖父范锷官至左朝议大夫,父范筠曾官左朝议郎,范筠十子,依次为范溶、范深、范渭、范浒、范浩、范泳、范洵、范浚、范澄、范溉,除范浚外,皆曾入仕,范氏算得上官宦世家。范氏藏书亦富,且多异书,如曾藏有卢仝《春秋摘微》、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等。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范浚自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香溪集》卷二《送茂瞻兄机宜之官广东》题注“时年十七”,卷三《叹旱》题注“时年十八”,卷一《述岩赋》题注云“辛丑年作”(二十岁),卷十九《设淮阴先生说李孝逸辞》题注“时年二十一”,可知其少年时已善作文辞。后来文名愈盛,以至有人假托范浚之名作《元祐赋》,并在福建一带刻板售卖。《香溪集》卷十八《答姚令声书》载此事云:“得足下去月尾书……首及妄人假仆姓名和《元祐赋》,锓板散鬻。”范浚还工书法,其侄范端臣《祭叔香溪先生文》谓其“游戏乎翰墨,则钟颜虞褚同笔势之清妍”。 范浚不仅能为诗赋翰墨,而且穷研经史百家,师心自得,于性理、事功之学皆有所造。如其心性论提出“性命心仁无二”“止而觉”谓仁、“天下一性”等观点,近陆王而与程朱一派有所分别;其工夫论提出诚与不欺、思与敬、慎独与自牧、知耻有悔、学与养、存心、尽心、尽性等观点,又使他与程朱一派有所联系,范浚所著《心箴》,还被朱熹取入《孟子集注》;范浚生于朱陆之前,而能弥合朱陆,尤为可贵②。范浚不仅重视人心,也关注世道,绍兴初他曾上书李纲,勉其开纳群贤;他还作《策略》二十五篇,涉及庙算、任相、理财、朋党、用兵、除盗诸事,可见他的用世之心。 奇怪的是,范浚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和文学才能谋取科举进身,而是徜徉于兰溪美丽的山水间做一名隐士。但是隐士也需要生活来源,范浚选择了授徒讲学。据《香溪集》可考的范浚门生有永丰柴喆、龙游(盈川)虞唐佐、诸暨张龟年、寿昌邵恂、义乌陈九言、邑人高栴六人,当然不止此数,如曾刻印《唐百家诗选》的倪仲传也是范浚门生;但范浚学生亦不会像伪托朱熹之作《范子小传》所说的达到数百人。范浚讲授的内容不以诗文为主,倪仲传因读《唐百家诗选》有误学业,范浚干脆把这部书锁了起来。范浚为其他学生所写《存心斋记》、《养正斋记》、《自牧斋记》、《三益斋记》诸文,皆以圣贤学行相期许,由此可知范浚授学大概。 不讲利禄之学,生计自然不会宽裕。陈岩肖这样描述范浚的生活:“先生危坐一室,尘埃栖户牖而凝几席,败帷故器,人所不堪,而先生貌充体胖,神宇泰然。”(《香溪集原序》)范浚也自述说:“邈与世其无竞,蓬茅一室,松菊三径。林岭泉石,娱吾游衍;风花雪月,供吾啸咏。无营无欲,爰清爰静。随所适而得此生焉,聊乐乎天命。”(《过庄赋》)也许用“安贫乐道”四个字形容范浚是合适的。 绍兴二十年(1150),范浚辞世,其著述由侄端臣、门人高栴整理为《香溪集》二十二卷,于绍兴三十一年刊行,此本元代已罕见,大约元至顺壬申(1332)范氏后裔元璹以两残宋本拼合重刊,明成化十五年(1479)兰溪县令唐韶又据元刊翻刻,较为流行;清乾隆七年,范氏后人范友松、范文焕率族人又重刻《香溪集》,但编排、行款与明成化本有较大不同,属另一版本系统,《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但误作明本③。 《香溪集》包括赋一卷、诗三卷、文十八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化、人情酬应、人生感怀等不同方面。范浚之文,包括书启、说、论、进策、题跋(题、跋、书、读)、辨、问对、记、箴、铭、传、墓志、祭文、青词等不同文体一百三十八篇(《续丹扆六箴》按一篇计),博极经史,辨博峻整,其中论道文多达三十余篇,从中可以领略到他作为理学家的风采。范浚之诗,共一百六十五首,其中五古三十四首、七古三十一首、五律三十一首、七律二十六首、七绝三十二首、六言五首、杂言六首。近体诗平易温静,有晚唐之格;古体诗奇崛遒劲,颇挟魏晋风力,古体中乐府诗奇丽流美,亦近中晚唐气格。《四库全书总目·香溪集》谓其“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评价并不准确。总的说来,范浚并不著以诗名,其诗歌史的位置只能介乎二三流诗人之间,但他却是一位饱含文化意味的诗人。从其诗中,不但可以窥见基层诗人的若干面相,对中国诗歌发展史有更丰富的理解;而且可以探知复杂的文化信息,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更深刻的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