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赣南,风过阡陌,稻浪翻滚,又是一个饱满而丰足的季节。 此时,我像辛苦劳作的耕者,放眼挺拔壮实、精神飞扬的庄稼,憧憬着丰收的喜悦。回眸这两年的挥汗如雨,一种别样的感动涌上心头。 时间本无意义,杳然而去、了无踪迹,而一旦被赋予内涵,便立刻丰满灵动起来,有了段落与章节、有了故事与灵魂。我说的“这两年”即如此,因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这两年被赋予“赣南崛起新纪元”的特殊历史含义,两年里的每一天都留下赣南人奋力前行的深深足迹,而于我,则是一段充满质感的永恒记忆。 1 我感慨于这片土地的苍瘠。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生长于关外白山黑水的我,有幸结缘这块神奇与荣耀的红土圣地。带着朝圣般的虔诚,我无数次轻启扉页,用心品读红色中华滥觞于此的历史厚重;怀着感恩的赤诚,我无数次甩开步伐,用心触摸着城市与乡野间透着的淳朴与执着。 2010年金秋的赣州,橘红橙黄、丹桂飘香。但我无心于眼前的美景,稍稍安顿,便开始了摸底考察之旅。我一直拒绝“按图索骥”式被动调研,总是按自己的“路线图”走。因为我想,光鲜之处,去与不去,都在那里,那些穷乡僻壤之地更需要关注的目光。 常常在黎明时分,我轻车简从,离开睡眼朦胧的都市,穿行阡陌、走村进户,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等,时常忙到午夜时分。十几天下来,我走遍了全市18个县(市、区)。奔波辛劳并不算什么,但在行走中看到的贫困总使我愁眉难舒,心情沉重。 宁都县固厚乡楂源村东排小组有47户人家,平均寿命只有43.5岁。全村只有一口水井,人畜共饮不说,周边都是牛栏猪圈,屎尿横流,井水严重污染。 宁都县大沽乡南林小学教室低矮破烂,100多名寄宿生,分男女挤在两间教室;没有床架,孩子们就地打通铺;学校没有厕所,尿桶就放在寝室角落…… “一脚高一脚低,一身汗两腿泥”,“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根本无法相信,这就是赣南乡村的道路!蜿蜒、促狭、曲折,一如这里人们的生活。 住着危旧土坯房,盖着黑乎乎破棉絮……真的不曾想到,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了,赣南,我心怀敬意的大美土地,民生问题还如此突出!我深切体味着赣南老区的贫与苦,深刻感受着赣南老区人民的盼与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