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1894-1966)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一篇长达一万二千余字的鲁迅小说评论,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在鲁迅逝世八十二周年纪念来临之际,此文的出土,想必为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
当我国台湾作家徐仁修拿着枪向美洲豹走去,豹子已然中枪不能动弹,豹纹在月色下有一种令人眩晕的美感,让他不禁想起一名叫多明哥的印第安老人向他讲述的屠豹经历:“我看着满...
季栋梁的长篇小说《锦绣记》选取城中村锦绣作为书写背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迁,是小说《锦绣记》首先表现的重点,但小说在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时,并没有将生活简单...
“流亡”的两种状态 所谓“流亡”,有两种形态:一是知识分子不容于现实政治环境的自我逃离或被驱逐;二为战乱、自然灾害下的逃难。身体的空间漂移,思想与情感双重离散。 前...
一 “内在韵律”/“内在节奏”理念是关于新诗(尤其是自由体新诗)韵律特征的典范性认识之一,它在中国最早由诗人郭沫若在1921年间写的《论诗三札》(1)中提出,[1] 这甚至比闻...
一、导论 抗战爆发前夕,《文学杂志》创刊,主编朱光潜在“编辑后记”中列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四大特征,其中之一便是“诗论发达”。[1] 朱光潜不说诗歌兴盛而说“诗论发达”,很...
一、引言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历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步骤。西方人翻译中国诗歌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传教士时代,当然最早翻译到...
在中国,自五四以降,对现实主义的阐释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多为改造过的,也有一些是“伪现实主义”,怎样梳理和鉴别,却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在百年文学史中,我们对“现...
最近读了吕峥煌煌百余万言的长篇历史小说《天机破》。这是一部以传奇手法展现明代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至圣之路的鸿篇巨制。作者的想象力是很有些奇异的。 该书固...
一、问题的缘起 新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与调整,使人们从思想到生活发生着历史性变化,中国形象、个体生存体验与心理架构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鲜气质,而其中...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②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
1 张贤亮走了。 像说别的人物一样,说的是作家张贤亮走了。今天的张贤亮已不是作为一个劳改22年的寻常“右派”,不是从一个政治异类归来落入凡尘之海销声匿迹的一介百姓,而是...
目次 1、孔乙己为什么“身材很高大” 2、“满口之乎者也”辨 3、窃书和偷东西的区别 4、“有一回”和“有几回” 5、邻舍孩子没有笑 孔乙己为什么“身材很高大” 鲁迅曾为《创作的...
小住泉城,下榻一家以“泉”入名的酒店,听了一宿的涛声——涛声?此地远离大海,距浩荡过境的黄河也有二十多里之遥,哪来的波喧浪哗?唯有中央空调,兀自洋洋得意地嗡嗡着,...
蒋光慈的家乡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白塔贩镇,由于地处金寨县的东北角,所以当地只有一些不高的山丘,多数的村庄便如他在《咆哮了的土地》这部小说的一开篇写的那样:“靠着山...
近来,笔者在参与方铭老师主编的《蒋光慈全集》时发现一批蒋光慈散佚的作品,对于研究蒋光慈的生平和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择其要者阐释如下。 五四运动中的闯将 1920年...
1925年1月,《新梦》由党中央创办的上海书店出版。它是上海书店出版的第一本文学书籍,也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诗集的扉页上有木刻红字:“这本小小的诗集贡献于东方的革命青...
1930年10月20日,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段话:“他曾写过一本小说《丽莎的哀怨》,完全从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出发,来分析白俄,充分反映了白俄没落的悲哀,贪图几...
重读革命作家蒋光慈写于80多年前的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再一次为作者激越的革命激情、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贴近现实的态度和高明的表现能力所折服。《咆哮了的土地》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