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从发生学角度观察,现代图像叙事缘自图像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图像,哲学本体、社会制衡和媒体催生构成其三大逻辑支点。图像叙事虽拥有形象的直观性、符号的隐喻性以及...
摘要: 北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凸显了电子媒介和数码媒介对文化生态空前强烈的影响和塑造作用。当代媒介文化生态的剧变客观上使再现型的传统文艺美学范式遭到非再现的虚拟美...
摘要: 由摄影技术、录音技术共同组成的视听技术一经发明便传入晚清中国,形成了中国的早期视听文化。早期视听文化不但搭建了现代视听技术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之间的桥梁,而且还...
作者简介: 周宪(1954— ),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后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理论特征和理论价值。国内影响颇大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隶属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当代西方的...
摘 要: 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模式,声音在现代技术媒介的支撑下突破了传统表意场域的局限,与图像构筑的互文图谱成为现代视觉艺术表征策略的新景观。声音对图像叙事的命名定位、信...
内容摘要: “中国的抒情传统”(以下简称“抒情传统说”)是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高友工等提出并加以论证的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特质的观点。此说提出四十多年来在海内外学界产生...
改革开放3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中,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理论工作者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内容提要: 围绕场外理论与场外征用的讨论某种程度上回避了对核心范畴文学场的追问与厘清。当代文论视野中的文学场范畴实为一个纷繁复杂的范畴家族,从中又可梳理出功能性、结...
马克思曾经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他说的是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更是如此,...
提 要: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强调民族主体性,同时认为,只有以历史主体性话语对文本的阐释,才能揭示文本的意义。夏志清运用“新批评”与自由主义观念,在其所著《中国现代小说...
内容提要: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众、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等问题的重新考量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真正尝试。法兰克福学派...
作者简介: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创...
作者简介: 赵炎秋,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内容提要: 文艺工作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重视优秀传统文艺经典的价值和作用,重视中西文艺文化的交流互鉴,并通过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对在新的历史...
内容提要: 已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网络文学,充满活力,潜力巨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创作实绩,但在累累硕果背后也潜藏着重重危机。如何应对网络文学的当前困境和发展阻力,如何...
作者简介: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西方文论研究。著有《透视大众文化》、《审美阅读与批评》、《整...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学术有自己独特的话语形态,其背后隐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哲学那种主客体二分模式的、对象性和概念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学术呈现为...
内容提要: 可能世界理论告诉我们,现实与虚构并不是截然分明地存在于这个可能世界之中的,而是因其可通达性以相互融合或交叉的形式存在。文学史也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交叉...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可能世界理论为文学虚构问题研究分别提供了语用学和新语义学的阐释思路:前者将虚构视为一种语言行为,重点在于讨论其施为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