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文学史的三重世界及叙述——对文学史内部构建的理论探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乔国强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可能世界理论告诉我们,现实与虚构并不是截然分明地存在于这个可能世界之中的,而是因其可通达性以相互融合或交叉的形式存在。文学史也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交叉融合了真实与虚构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界有三重,即虚构世界、真实世界以及虚构与真实因可通达而相关联的交叉世界。融合是指这三重世界的共同趋向,即因可通达性而共存于一个文学史文本之中,合力共同构建了文学史的文本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集合体;区别是指三重世界各有自己的属性、边界和功能。将可能世界理论运用到文学史的文本分析之中有助于揭示这些属性、功能的可通达性,并进而揭示出文学史的性质和内涵。
    关 键 词:文学史/可能世界/虚构世界/真实世界/交叉世界
    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015-2020)。
    作者简介: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这篇讨论文学史三重世界的文章属于一种理论探讨,并非是对文学史写作,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史写作的梳理或评价。对文学史进行这种理论探讨,主要意图是探讨文学史内部的构建,并通过这种构建来看文学史写作的性质。这一探讨的理论出发点是可能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本身内涵丰富,运用到叙述学研究领域中,也有诸多拓展和创新。不过,本文所运用的可能世界理论,其内涵不是广义的可能世界理论,而是限定在叙述学研究领域内的可能世界理论;其方法不是对号入座式运用,而是在运用这个理论部分基本理念和话语的基础上,对叙述学领域里的可能世界研究做出一些修正,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
    一、文学史与可能世界理论
    可能世界理论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远溯至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甚或更早。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曾提出了接近可能世界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他曾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①近期,再一次将这一理论提出并做出阐释的是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索尔·阿伦·克里普科(Saul Aaron Kripke)。他在1963年发表的《对模态逻辑的语义学思考》一文中,从语义学角度提出了模态结构,并对模态逻辑中可能世界问题做出了论证②。随后,相关文章和著作陆续出现,先后有S.K.托马森讨论《可能世界与许多真实价值》③、约翰·E·诺尔特阐释《什么是可能世界》④、卢博米尔·多勒兹论述《小说和历史中的可能世界》⑤等文章;另外还有玛丽-劳尔·瑞安从人工智能、叙述理论角度讨论可能世界的《可能世界、人工智能、叙述理论》⑥、露丝·罗南将可能世界理论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理论中的可能世界》⑦、约翰·戴弗斯对可能世界模式的界定和用“真正的现实主义”(genuine realism)等问题进行讨论的《可能世界》⑧、罗德·格勒对可能世界的界定、对可能世界及其范域词、个体与身份、知识的可能世界、信仰的可能世界等问题进行论说的《可能世界》⑨等专著。在以上这些论述中,有些论者已经把可能世界理论与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关联,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未有研究者把可能世界理论引申到文学史的研究中来。从这个层面上说,本文也是对可能世界理论的一种突破与拓展,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对这个理论予以简单地介绍与梳理。
    可能世界理论在不同研究领域中有着不同的界定。莱布尼茨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1)用非矛盾的方法来界定可能性,即只要事物的情况组合符合逻辑的一致性,这种事物的情况组合就是可能的;(2)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是有理由的,即有因果关系;(3)现实世界是一种实现了的可能世界;(4)事物的发生具有双重可能性,即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事物组合具有多种可能性⑩。随后出现的可能世界理论大都是围绕着他以上的这些观点构建起来的。比如说,约翰·E.诺尔特在《什么是可能世界》一文中曾说:“就‘可能世界’这个词语而言,就是它的字面意思,即世界……要不是有真实世界的存在,我也不相信有可能世界。也就是说,我不相信它们的存在。但是,我一定要论证它们是可能存在的,理解它们的可能性是理解它们是怎样的一种方法。”(11)诺尔特的这段话大致包含了三种意思,其一是因可能世界这一术语中“世界”一词使用的是复数形式(worlds),因此它指的是那些以多样形式可能存在的抽象世界;其二可能世界是相对于真实世界而言的;其三可能世界的存在是需要论证的,即论证是理解可能世界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在诺尔特看来,这个可论证的可能世界是与真实世界相互参照、互为补充的。它虽然只存在于观念之中,但是,通过论证我们对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解释虽然能使我们从理论层面知道何谓可能世界,但是离着文学还有一定的距离。把上述的释说较好地引申到文学作品内部中来的,是叙述学界。他们对此的一般解释是,这个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集合理论,并认为现实(想象的总和)是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多元宇宙。在他们看来,这个宇宙是由相对立的一些特指因素分层构建起来的。特指因素是这个多元宇宙系统的中心,对集合体中的其他因素产生作用。另外,他们还认为,这个中心因素通常被称之为真实世界,环绕周边的因素仅被视为可能世界。在可能世界诸多因素之间,有一种可通达关系与之相关联。这种可通达性决定了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边界(12)。
    这个解释告诉我们,可能世界是从集合理论出发的,所研究的是与抽象物件构成整体相关的集合、元素及其成员之间关系等。用在叙述研究中,则主要是指对叙述文本这个整体内部各要素的集合及其之间的关系等所进行的研究。这个解释还特别强调了可通达性在区别可能与不可能之间边界的重要性。
    显然在叙述学界,研究者们也只是把可能世界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去,而还没有运用到文学史的研究中来。本文之所以决定从可能世界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史,主要是基于三种考虑:
    其一,可能世界理论是一种敞开式的理论,既探讨了世界的真实性一面,也探讨了世界的虚构性一面,把世界的“实”、“虚”两面都关照到了,即最大程度地把世界的可能性面目呈现了出来。这种理论对拓展研究文学史的思路非常有益,如以往的文学史编撰者多半都是从实的层面上来考虑文学史,而忽略了虚的那一面。这个既注重实又注重虚的理论,对我们全面认识文学史的内涵及其属性会有极大的激发意义。
    其二,可能世界理论告诉我们,现实与虚构并不是截然分明地存在于这个可能世界之中的,而往往是因其可通达性(accessibility)而以相互融合或交叉的形式存在。作为集合了各种文学史料的文学史,也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交叉融合了真实与虚构的文学世界。或确切地说,这个文学史的世界有三重,即虚构世界(fictional world)、真实世界(actual world)以及虚构与真实因可通达而相关联的交叉世界(cross world)。在文学史文本中,这三重世界既有融合,也有区别。融合是指存在于文学史文本中的这三重世界的共同趋向,即三重世界因可通达性而共存于一个文学史文本之中,合力共同构建了文学史的文本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集合体;区别则是指文学史文本中的三重世界各有自己的属性、边界和功能。将可能世界理论运用到文学史的文本分析之中有助于揭示这些属性、功能的可通达性,并进而揭示出文学史的性质和内涵。
    其三,正如前文所言,在西方社会,可能世界理论已经被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来了,但迄今为止还无人将该理论运用到文学史的研究之中。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拟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对象的改变,即从原来研究的逻辑、文学作品、人工智能、数字媒介等转移到对文学史的研究上来;二是研究方法的改变,即在借鉴可能世界理论的基本理念基础上,将可能世界理论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拆分开来或做出某些修正,运用到对文学史的分析之中,以期在深入分析文学史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能世界理论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不过,这里还需要说明两点:一是这里就文学史的虚构世界、真实世界以及交叉世界及其叙述分开来讨论,更多是出于讨论上的方便,而并非认为从整体上看这三个世界是以截然分开状态存的;二是可能世界理论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可能与不可能。在这篇讨论文学史三重世界的文章中,这种不可能由于文本化和可通达性而不复存在。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进行论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