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摘要: 日本汉学作为西学东渐的转输口岸,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有较大影响。铃木虎雄对中国诗歌和诗论有深入研...
●文学作为文化中的“尖端”、“重器”,更需要反思和建构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而这一根本性问题,我们过去并没有理论上的自觉,更谈不到实践上的自觉。 ●只有充分考虑到人有...
当前,随着国际理论热潮的退去和所谓“后理论”时代的来临,中国文艺理论也进入了理论低潮期。跟着国际理论的大趋势“来到‘后理论’,似乎意味着从文化研究和后现代主义控制...
内容提要: 升华是什么意思?提及这个问题,人们一般立即就会想到弗洛伊德的定义:性冲动的对象偏离了性目标而转向新的对象。但这就是升华的定论了吗?拉康虽然一直声称精神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再合适不过了:70年代末随着思想解放和新时期文学发端而诞生,80年代成为话语中心而走向神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批评开始成为众矢之的,各种质疑、批评不绝于耳。人们怀念文学批评披沙拣金、见微知著、引领文学风气的年代,呼唤重建批评与创作、阅读之间的良性互...
内容提要: 在康德美学研究中,认为纯粹美与依附美之间自相矛盾的观点是误读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和立场的结果。基于康德本人确认的方法论和立场,康德美学在逻辑上可以分为纯粹美...
一 在科学的文学观念中,是应当重视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的,强调文学理论从文学实践中来,是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文学特性规律的理论概括;反过来它还要回到文学实践中去,对...
■如果说创作出了问题,那首先应该检讨的就是文学批评 ■批评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主心骨,没有一个大家相对认可的价值判断 ■批评的失位恰恰是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论基础和立场...
内容提要: 李泽厚以“积淀说”为理论支撑,提出“巫史传统说”,并强调“巫史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的最大秘密之所在,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提供了独特的视...
文化的兴衰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坚持文化自觉,才能建立文化自信,也才能健康、可持续地通向文化自强。这需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当前,文艺批评理应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从...
李遇春:当前文学批评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但实际上却又很贫乏,这里面肯定存在着某些问题。请问您怎么看待当前文学批评的现状? 於可训:我认为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这种病象并...
作者简介: 阎国忠(1935-),男,汉,河北昌黎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
作者简介: 金雅(1965—),女,浙江省台州市人,文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理论研究。 内容...
从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作家”说起 我是1938年的秋天到延安的,第二天便见到一个早几天来到延安的在广州认识的一个朋友,说话之间,他便告诉我,延安前不久文化界还在议论中国...
鲁院开办网络作家班,鲁奖也向网络文学作品敞开大门,昭示了网络文学正逐渐从“下里巴人”转向“阳春白雪”。网络文学正在成为文学革命的最大事变。如何从历史的高度认识网络...
作者简介: 朱立元(1945-),男,上海崇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蒋孔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其...
作者简介: 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和叙事理论。 内容提要: 差异性研究是在反思西方、本土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
“媒介即讯息”——半个世纪前,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寥寥数字震动了一个时代。他试图告诉人们,媒介本身所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其传输的内容。时至今日,麦克卢汉的判断再次...
作者简介: 秦晓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 文学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基本模式:镜像式、介入式和疏离式。这也是作者言说世界普遍采取的三种策略。镜像式以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