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废都》,有个场景自然跳进记忆。十几年前,我的当代文学老师在林荫路上遇到我,最近在读什么书?在看《废都》。年过半百的他停下脚步,看《废都》?他的表情让我不知所...
交谈的时候两个人都是对着书架的 第一次见到张莉,应该是六年前在北京,她和魏微同行,大家不期然挤进了同一部电梯,经由魏微给我们彼此介绍了一下,仅此而已。第二次见到张莉...
吴亮的《朝霞》在形式上无章可循,读来艰难,却也可以读得放肆。小说就像烧荒的野火,浓烟滚滚之中,不定从哪腾起一片,又随即隐去。故事、对话、梦境、笔记、自言自语……你...
最初知道张莉,是在网络,2000年,那时候她叫“翩若”或“乐颜”。我不知道张莉是否愿意提起这个。几年前,一个已经登堂入室的作家对我说,某文章论述当年的网络文学,提及她,...
按照洪子诚的说法,中篇小说这一体裁的繁荣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热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于长篇小说便于出版、改编的路数,中篇可选择的窄门是期刊。创刊于1978年的《十月》杂...
张莉不是那种风格感夸张的形象类型,她知性、稳妥、得体,愿意在人群中保持冷静的审视,不追求闪耀登场的主角光彩。所以最初与张莉相识,我并无深刻印象,不过点头之交,甚至...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文学创作越来越碎片化、个人化是一个不争之实。在长篇小说创作中,一些作家还存有表现“时代精神”的古典主义态度,但没有收到特别好的结果。反倒是中篇小...
在这世界上,叫张莉的人有很多。她可能是个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可能是个小学老师,可能是位舞蹈演员,可能是位主持人,也可能是个护士……这名字是如此朴素平凡,以至于我常会...
近年来,中篇小说呈现异常繁荣的创作局面,且形成了稳定的创作队伍。就文体而论,中篇小说属于“中间”文体。这样说不仅是因为中篇小说在篇幅上介于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之间,...
张好好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于新疆布尔津,独特的成长经历让她对故乡、人生、存在等产生了独特的思考与体悟。张好好以绵密酣畅的文字与精致诗性的意象,间或复杂难言的乡愁铸造...
2015年,少数民族作家中篇小说创作相比往年有了较大收获,阿来、叶广芩、鬼子、王华、田耳等作家都发表了重要作品,尤其是他们对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作了重要开掘,丰富了小说创作...
王刚长篇小说《喀什噶尔》 我们回不去了 在《喀什噶尔》当中,回忆者王迪化不断将今天与昨天并置对比。那是一个高唱革命歌曲的时代,但文工团里也会传出巴赫和德彪西的曲子,...
余英时先生曾发微《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大观园的内与外,前者是理想世界,后者是现实世界,作者用各种象征——“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
如果说某个群体性的文学事件标志着这一代作家的集体出场,那么“70后”还需要等待一个契机或者一个强大的外在推动力。这代人积聚起来的文学力量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出来。“7...
一部广受欢迎的小说的基础在于它跟读者间有一种不言而喻但心照不宣的约定:“如果你看这部小说,你将看到主人公力量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喀什噶尔》讲述了一个本来参...
文学史的生成、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肯定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冲锋陷阵”。“80后”批评家对同代或者同时代的作家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或能更加切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要求。“80后”批评...
如何新编,方可成功?必也提升编者境界,达到主看主或主看宾境界,于古人具同情之了解,明故事之真正内涵,懂其优劣是非。尝观某人所作传记,深内自省。为人作传,重述其事,...
对于身处其中的“70后”、“80后”批评家群体而言,我们可能需要带着自身的局限出发,从现代式的“深度模式”中走出来,以“浅表模式”进行思考。如果要想在文学史上确立“70后...
就“70后”、“80后”批评家而论,由于他们自身的弱点和时代的限制,批评更加困难。他们多是所谓的“青椒”或“青研”,处在师徒、友朋、熟人等各种关系圈子之中,处在各种课题...
继《朱雀》之后,葛亮历时7年写出“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北鸢》,再次以介入历史又逼近日常的气度引人注意。葛亮是地道的学者型作家,文字之考究,逻辑之绵密,在“70后”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