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高深:鲁迅何以小说立足文坛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高深 参加讨论


    
    今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提起鲁迅的文学生涯,相当多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杂文,认为先生主要是个“杂文家”。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是对鲁迅文学成就认识的片面与误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位置最显赫最耀眼的绝对是小说。鲁迅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主要也在于他的小说。
    1902年先生受派去日本留学。1904年秋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此间受到教师藤野严九郎的关照。有一次学校放幻灯片,内容是反映日俄战争时期,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人以俄国侦探的罪名而砍头示众,围观的中国人见此惨痛画面却露出麻木神情,这令鲁迅省悟,他在1923年8月出版小说集《呐喊·自序》中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918年初,先生参加了以陈独秀为首的《新青年》编辑委员会。友人钱玄同鼓动鲁迅写一点文章。于是先生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刊发在《新青年》5月号上。这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狂人日记》旨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从此先生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社戏》《故乡》《风波》《阿Q正传》等一系列小说。这些作品揭示了破产的乡村和败落的市镇,潦倒的文人,衣食无着的贫民,和被压在底层的劳苦农民。他们的挣扎与呼号,构成一幅幅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景观。鲁迅自称其作品是“遵命文学”,“与前辈者取同一步调”,而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其中连载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更使新文学登堂入室,在中国文学的历史画廊中得与李杜、《红楼梦》并列,“阿Q”也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典型。
    鲁迅是第一个触及“国民的弱点”这一重大社会课题的中国作家。他的阿Q,以文学形象“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画出其中的历史惰性——“精神胜利法”,而“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是迎接一场使“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文化偏至论》)的文化变革。《阿Q正传》是一部“人学”经典,奠定了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将地位,并使先生在世界文坛声名远播。
    阿Q是有原型的,原型就是辛亥革命前几年在绍兴新台门里打短工的谢阿桂。阿桂本来是个老实人。鲁迅从日本回来时,他已经住进搭子桥头的土谷祠,搞点小偷小摸,有时揪着别人辫子打架,还当了衣服去赌博。武昌起义不久,杭州光复,消息也传到了绍兴,谢阿桂高兴得飘起来了:“得得,锵锵!得锵令锵!”他唱着并高兴着走出土谷祠,来到热闹的东昌坊十字路口,还在那里情不自禁地嚷着:“造反了!造反了!到明天,房子有哉,老婆也有哉!白米饭也有得吃了……”嚷罢,他又大大咧咧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特别夺人眼球。鲁迅先生心头却特别压抑发堵,后来这个场景便成了《阿Q正传》里的精彩一幕。阿Q想造反有着与农民造反做皇帝的共性,书中写他做梦,梦到大把的元宝、女人,梦到小弟不听话就打他,说“给我干活”。说到底,就是为了女人、金钱和权力,就要这三种东西。
    
    鲁迅的第二篇小说《孔乙己》也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孔乙己还是科举时代的人物。清末朝廷迫于国民变法图强的要求,勉强废置科举制度。可是科举余毒不散,“四书熟,秀才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或满口“子曰”,“诗云”等“之乎者也”不绝于文人中。他们既不能“进学”“中举”往上爬,又不能从事生产劳动,势必没落。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先生在发表《孔乙己》的同期刊物上有一附记,说这篇小说无非偶然弄弄笔墨,并不是暗中指点着什么人的,希望读者不要更多猜疑。可见当时类似孔乙己者并不鲜见,“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第二个典型人物。
    孔乙己写得一笔好字,张嘴便之乎者也,读过的书大多记得,可见他年轻时尚且用功;好饮懒做是后来的事。他与孩子相处很好,也谈得来,还分给他们茴香豆吃。他也关心店伙计识字问题,教给他们“回”字的“四种写法”。可以说他原本是个善良人。鲁迅哀其不幸,寄予同情。
    1924年至1925年,鲁迅又撰写短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离婚》等11篇,1926年8月,在“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苦闷和寂寞中,出版了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彷徨》,以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发表于1924年3月号《东方杂志》的《祝福》是先生文学生涯的又一笔浓墨重彩之作。
    《祝福》的故事主要是写祥林嫂的一生。她姓氏名谁都不知道。大家叫她“祥林嫂”,可见祥林是她丈夫的名字,她同阿Q一样,没有自己的名字。封建制度下,女人没有自主权利。所谓“三从”,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夫亡从子。她因为嫁过两个男人,被周围人视为“不祥之物”,鲁家祭祖的时候,不许她沾手。柳妈神秘兮兮地告诉她:“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鲁迅先生常说:封建礼教是一把无形的杀人刀子。祥林嫂被这把“刀子”弄得活不成也死不成,她怕死后把身子锯开分给两个死鬼,又怕没有鬼,将永远也见不到她唯一心爱的阿毛。
    许寿裳先生曾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一文中指出:《祝福》这篇小说描写的“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早也是最尖锐的呼号。而鲁迅1930年在上海时,请来一位叫王阿花的保姆照顾海婴。这个王阿花有着类似祥林嫂的命运。鲁迅和许广平拿出一百五十元赎身费,使阿花获得了自由身,帮助她建立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故事新编》,表面上看写的都是古代传说神话一类,实际革命现实主义更为突出和鲜明。当时文坛各树旗帜,其说不一,甚至有人劝青年人还是拿出时间去读《庄子》与《文选》。鲁迅对此极度愤慨。先生在给萧军、萧红的一封信中说:“近几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这段话道出先生的心境,说明写《故事新编》完全是因了现实生活的刺激,采用的是历史故事,针砭的却是当时社会。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既不违背神化传说的真实性,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30年代行行色色的现代人的灵魂。
    鲁迅的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中也居于重要地位,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代表作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野草》更偏向于散文诗,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一定程度反映了先生当时迷茫的心境。先生在《野草·英文译本》中说:“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缘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面对旧战场鲁迅说:“我的心分外地寂寞。”但是他仍然坚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这些中国早期的白话散文,对后来的散文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说鲁迅以小说立足于文坛,不是一句随便的话,皆以他的作品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为根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