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颁布一周年之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报记者就戏曲现状、戏曲传承和戏曲人才培养等方面采访了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先生。 ▲“戏曲进校园”小学生在练功 ▲张火丁演出《锁麟囊》 戏曲现状: 阳光普照梨园 学术家园:您能否谈谈当前国内戏曲的生存发展状况? 巴图:戏曲发展的生态环境正在出现伟大的逆转,党和国家倾力扶持,政策阳光普照梨园,在中华文化自觉不断漫延,利好政策不断涌出,戏曲人昂然向上,戏曲传承传播行动成绩斐然的背景下,戏曲已经走出低谷,正在悄然复苏,正在走向复兴。 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是基层院团的状态。在国家振兴戏曲体系中,日益体现了重心向下,本着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认识关注基层戏曲的生长环境,基层院团的生存状况开始得到改善。近两年一些县级院团开始有机会进京进行集中展示,出现了一些非常好的剧目。这些对基层院团的倾斜政策,救了院团,也救了一批已经改行或即将改行的基层演员。从戏曲剧目生产来看,本次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就有一批艺术质量相当不错的作品出现,如《西安事变》、《庄妃》、《母亲》等。另一个重要观察角度是戏曲人特别是领军群体的精神状态。这个月结束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举办的20周年20场的展演,就很好地展现了当下戏曲人积极向上的状态。青研班先后举办了六届,每届三年,截至目前已培养了229人,他们是中国京剧的领军群体,是各院团的领导和主演。在演出中他们互相尊敬、不计主次、携手合作,呈现了戏曲中坚力量的集体状态。还有一个观察角度是决定发展未来的戏曲人才培养者的状态。去年我们联合全国几乎所有的具有戏曲培养人才的专业院校成立了中国戏曲教育联盟,形成一种大规模的整体性合力,共享教育信息、共创合作机制、共搭合作平台、共谋事业发展,得到了所有机构的普遍响应,体现出戏曲教育界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术家园:如何从学术角度解读戏曲生态出现的这种变化? 巴图: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中华文化自觉的举国共识。近年来,党和国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涵养和重要来源,将之与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联,这在理论上是一次重大突破,形成了制定政策的文化定力和文化自觉,促成了政策制定的成熟和执行制度的自觉,背后是我们对戏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建国以来,国家颁布了两个专门针对戏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即《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体现了党和国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戏曲文化领域内的治国之道和治国之策,都因体现了文化自觉而促进了戏曲的发展。 对于现在的戏曲人来说,判断当前戏曲生存的状况,将之放在一个历史的框架之中纵向来观察,可能更容易看清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戏曲被称之为日益边缘化、日益远离群众、日益埋藏在故纸堆里的“国故”,中国戏曲人被称为“孤独的守护者”。这是跟环境变迁、文化变迁相关联的历史现象,之所以有“孤独的守护”以及现在的阳光普照梨园,其背后都伴随着一个大的文化线条。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身份的体认出现偏差,当一些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中学在西学冲击之下日益退却,与“学”相关联的社会意识、价值形态逐步地出现变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承载这种文化的艺术形式,自然受到带有“西”标识的观念、意识、审美、娱乐方式的冲击而边缘化。我们都经历了这样的文化形态,在历史背景下,看当下各种政策的颁布并实施、看国人的文化精神状态、对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视以及对自身文化基因的传承的自觉,我们就倍感珍惜,可以更从容、更自信地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工作,更能感受到戏曲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戏曲传承: 传艺传魂传德 学术家园:戏曲的发展需要传承,戏曲学院有着优良的传统,除了传承一些优秀剧目外,还需要传承什么? 巴图:一般来讲,戏曲传承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对文化的传承,对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承。传承的主渠道是戏曲人才的培养,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优秀的传统教学剧目,传承的主要方式是口传心授。传承的内容:一是传艺,技能技艺的传承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戏曲传承的基本、基础、持续的内容;二是传魂,依托技艺传承要进一步强化对戏曲的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序之美、综合之美的传承,强化身体技能背后所蕴含的戏曲美学的观念、特殊的审美倾向以及特殊的价值体系的传承;三是传德,一方面是传承戏曲中所蕴含的道德故事,中国戏曲是德的资源库,有很多忠孝节义的道德故事,《关公挑袍》中关羽的忠,《岳母刺字》中岳飞的忠孝,《二堂舍子》、《搜孤救孤》、《桑园寄子》中所体现出来的义都是传德之作。另一方面是传承历代戏曲艺术家传承戏曲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故事,传播戏曲人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当中所体现的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对优秀文化守护守望的精神,传承历代前辈先贤以强烈的责任感坚守传统因应时代的精神,传承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承与传播相结合的梨园传统。重要的是,它不是为传而传,而是要通过这样的传,能够充实愉悦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能够转化为影响社会道德观念的正能量,能够成为引领社会向上向善的推动力量。 学术家园:戏曲需要传承,也需要普及,能谈谈中国戏曲学院在这方面的工作吗? 巴图:对于专业院校来说,我们普及戏曲的主要路径,一是通过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戏曲人才决定戏曲未来发展的基本面貌和格局;二是通过高水平的戏曲理论研究探究说明戏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规定,保证戏曲传承传播的基本方向;三是通过包括高质量示范性演出在内的公共服务,吸引培育更多的戏曲观众。如学院支持中国戏曲的代表性人物张火丁的艺术创作,通过她在国内外的成功演出,引领文化时尚、培育戏曲票房、改善戏曲生态、涵养戏曲人口。同样,学院今年也支持正值盛年的张火丁将聚光灯主动由自己转向学生,面向全国挑选十个“小张火丁”,开启“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习班”的教育培养计划。 另外,戏曲进校园作为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创设戏曲与年轻人的交集,对戏曲事业的振兴和青少年精神培育两方面同时产生深刻影响,让青年因亲近戏曲而高雅,让戏曲因掌握青年而赓续。为此,学院努力将多年传承积累的成果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资源,主动将普及作为阶段重点,在中小学普及戏曲常识,讲述戏曲所承载的中国故事,科学引导孩子们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爱戏。我们通过“高参小”(高等院校参与小学的美育教育)、“高参中”(高等院校参与中学的美育教育),将戏曲带入中小学生的课堂。这一普及工作现在已经达到这样的规模:我们一个学校承接了17个小学基地校,派出的教师志愿者近200名,戏曲的授课课时已经达到1万课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普及戏曲工作培育更多年轻观众,涵养更多的戏曲人口,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这个瓶颈性问题。 戏曲人才: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 学术家园:戏曲的传承与传播离不开人,在这一方面,能不能简要谈谈? 巴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强调传承之于戏曲生存的特殊价值,随着戏曲生态的变化,需要注意传播之于戏曲发展的特殊价值,传承与传播是戏曲振兴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传承保证戏曲本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走样,保持其内在的规定性,保证这个文化种子的基因不变异,保持其特殊的审美质量和精神。传播则是传承得以存在的阳光雨露。在戏曲行业走向复兴的初始阶段,我们特别需要关注传播的价值,捕捉传播的机遇,选准传播的途径,瞄准传播的优先群体。 戏曲的传承与传播,关键在人,一是做戏曲传承工作的专业演员及其相关专业人员;二是戏曲的观众,戏曲观众是决定戏曲这朵艺术之花成长的空气、阳光和土壤,没有这样的生存生态,戏曲发展就没有前途。戏曲人的培养,就是对这两方面的培养,二者互为存在前提。 一方面,专业演员要在戏曲传承中起示范作用。一门好的艺术,要通过专业的人才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在呈现的过程中,专业人员的劳动是不可替代的劳动、复杂的劳动,所呈现出来的过程和结果,都能被社会和观众尊重,这是能在戏曲传承中形成示范的原因。另一方面,专业演员及相关职业人员,还要在戏曲传播中起引领作用。对于戏曲人来说,将戏曲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还不够,在戏曲政策趋好的环境下,引领大众进入戏曲世界的传播也同样重要,需要专业戏曲人亲力亲为,将埋藏在故纸堆里面的精致文化呈现出来,发扬起来,努力实现有效的传播。可以说,专业人才的示范和引领两方面都需要不断的提升,学院特别需要培育更多有传承传播能力的现代戏曲专业人才。 学术家园:您刚才提到,振兴戏曲的关键在人,戏曲学院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地方,那么作为专业的戏曲人,应该具有的最核心的素养是什么? 巴图:世界是多元的,西方人的审美观和中国人的审美观不一样,梦露和林黛玉就不一样,她们没有简单的好与坏,现在我们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文化多样,世界因多样而多彩。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文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问题始终存在,对于专业戏曲人来说,坚守自己的戏曲文化身份,不浮躁,不做时尚文化的追随者,在当前仍是需要强调的。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演什么故事呢?演中国的故事。演中国的什么故事呢?演中国的道德故事。中国道德故事体现的是什么价值观念?中国优秀的典籍文化中体现的是中国人所特有道德观念、忠义观、孝悌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文化传统是戏曲所承载的主要内容。戏曲艺术本身亦存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的中和圆融,是戏曲表演美学的核心,以“圆”为美;道家的有无相生,是戏曲的舞台原则,虚实相生;释家的空灵顿悟,亦为戏曲审美所含。既然如此,戏曲人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传播者,首先应该用这些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价值来塑造自己,用东方的中华审美质量来培育自己,用前辈戏曲精神来引领自己,用日复一日重复苦修历练自己,还要经过诸如经史子集的熏陶、百宋千元的默化、唐诗宋词的陶冶,学习自己的优秀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文化定力,获得自己传承传播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