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中国文化教育和社科研究行业的高速发展,随着“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和文学史观念、范式的探讨不断被深化①大陆地区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出版,呈现出快速...
7月30日《中华读书报》谢其章先生的《〈越风〉与鲁迅诗稿》一文,字数很少,但颇有几处我觉得可以商榷的。 谢文说:“主编黄萍荪,声名狼藉——这是和鲁迅 有关的。《鲁迅全集...
为什么要讲“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的问题?对此,我也觉得难以回答。但正因为它有某种认识上的歧义性,我才愿意拿出来讨论,并请教于大家。文学是一种教人“相信”的审美...
文学和批评要反映当前中国的现实内容 张岳健在《艺术广角》2008第5期上发表《为文学讨辩道理》一文中认为,有些文学批评家围绕着一个或几个“重要作家”并不全错,只是不能没有...
余华的《兄弟》是好作品还是坏作品?当代批评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一部作品,尤其是知名作家的作品,引起人们的争议是难免的,也...
内容提要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重新检视,对其“非悲剧”风格的形成原因从反讽、荒诞、神秘几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既肯定了新潮小说美学...
必须得承认,这是一个对苦难的观看和认识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与清晰的时代――电视、网络以及摄影已经深入我们日常生活。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有人在镜头里痛说“革命家史”,失...
小报不足取? 1949年以前三十来年间的中国文学,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由于与政治的密切关系,1949年以后,对它的阐释、研究,就成 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
我最初接触俄国形式主义及其陌生化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西学东渐之风渐劲,时任外文系主任的钱佼汝教授常来中文系小楼参加学术活动,于是得以相识。中文系小楼是美...
内容提要 “文学是人学”的核心和基础是文学应当“以人为本”、以人道主义精神为灵魂的观念,即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将人的描写作为“工具”...
镇江举行纪念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70周年活动。领导和嘉宾致辞时,我在台下悄悄读赛珍珠1938年12月12日站在瑞典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台上所作的演说。演讲题目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
重写文学史与后现代视角 于文秀在《文艺研究》2008年第10期发表《重写文学史与后现代视角》一文。该文认为,文学史的研究与重写中应有意识地引入后现代的维度,尤其在对文学史深...
内容提要 文艺批评和批评家的堕落已经是显在的事实,而对文艺批评与批评家的拯救却屡救屡败。造成批评与批评家的堕落最主要原因是,当下批评环境的“恶劣”。而所有的“拯救”...
没有良知,只能是游戏之作 刘文瑞在《作品与争鸣》2008年第10期上发表《历史文学的尴尬》一文中认为,文学作品要写出“人”,而要使“人”成为大写的人,作者需要倾注自己的感情...
从“重写文学史”开始的文学史反思,已经从对一种文学史观的反思拓展到对文学史建构中一切先在观念的全面批判,在当前很多学者的眼里,“文学史”已经成为“权力”、“遮蔽”...
●缺乏除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不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缺乏现代文化创造,中国就不可能参与世界现代进程、在重大世界问题上发出独特...
1 几年前,某作家发表了一部以“文人”为主角的“小说”,引来一帮“文人”纷纷对号入座,认为小说中的反面人物是对他们的“恶意中伤”和“人格丑化”,因此,“数十名被伤害...
早就有批评家为当下中国文坛找到一种总病源,叫做“审美理想迷失”。但人们总是以为这个审美理想迷失,只是批评界用以给创作界诊病,而非批评界自身的病症,比如上个世纪末被...
广东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越来越少 李钟声 (评论家):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看广东作家出现“盛世平庸”的现象,第一是作家自身的问题,第二是组织者的问题例如文联作协还有媒体副...
内容提要 钱中文、童庆炳等人试图在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之间建立关联,这产生了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但从构词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偏正结构”,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