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刚柔之分,这是桐城派姚鼐给鲁絜非的信里特别予以说明的。姚鼐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
1 让叙事进入到诗歌,增加诗歌中的叙事成分,是诸多诗人们已有的成功尝试,属于它的“开拓性”其实已变得微薄,但对它的言说和梳理似乎还有相当的必要性,毕竟,对它的抵御还...
在对小说概念的阐释中,从来就蕴含着“小道”与“大道”两种说法。2016年的短篇小说,并没有什么突破和创新,但仍不乏优秀之作,而这些优秀之作遵循的正是小说的“大道”规律。...
批评更像是一种个人行为,天然地就与个人的写作能力联系在一起,也更加能凸显出一时一地的精神状况。所以,“个人化”与“当下性”,是文学批评的两个最重要的出发点与支撑。...
“典型人物”最先出自文学领域,后来扩展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艺术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创作方式。“典型人物”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凝结了历代先贤大智的结晶,像亚里士多德...
原文编者按 农历新年,城市里不同阶层的新移民带着乡愁或乡怨,离开都市,回到了家乡。继2015年的春节,王光磊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到2016春节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
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曾经牵动着国人的每一根神经末梢。抗战(战争)文学及相关叙述也始终是蔚为大观。但在数十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尽管时间在不断流...
“写作艺术与文学批评”,这个论题包含着某种“内省”。从写作学的角度去审视文学批评,这种文体在今天出现哪些问题,在“自我判断”上存在什么含糊之处,是值得厘清的。 “写...
【周四书话】 大凡喜欢读书的人,总想有自己的书桌,倒不是为了在桌前正襟危坐地读书,只是有了书桌,身心才觉得有倚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人而无书桌,便不能...
仿佛一夜之间文学圈的人士都得了“经典渴求症”。不是渴求获得经典作品,而是渴求自己成为经典。最近著名文学期刊主办了一个中国文艺高峰论坛,题目就叫“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
前两天,从网上看到一则有关文学批评的消息:8月24日,在上海书展分会场思南文学之家举办的主题为“文学批评与普通读者”的对谈会上,著名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
把赵树理与葛水平放在一起来谈论,有什么“意思”吗?有。 赵树理与葛水平都在山西沁水河边长大、走出来的作家;两人都曾是山西农村最底层的“土娃子”;他们的作品虽然有很大...
说小说是生命的学问,表明它对生命有一套自己的勘探和论证路径,但它也遵循学问的一般法则。 什么是学问?清代有一个著名学者,叫戴震,他在乾隆年代,把学问分为义理、考证、...
窥斑见豹。仅仅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李辉的小说《寻找王金叶》的关键词是“寻找”,也就是说,是“寻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推动小说一路走向高潮。是“寻找”打通了现...
或许,杨庆祥是在进行一次写作实验,探索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边界,也是挽救弥留之际的文学批评,让批评重回公众视野,而不是被漠视;也是在明确,文学研究不仅仅是小圈子游...
【见仁见智】 何谓观?《说文解字》释为:观,谛视也。释“谛”为:审也。谛与帝通,具根源意。《尚书》有帝尧帝舜,指二人明大根大本,似西方所言“哲人王”;庄子有“帝之玄...
自从1917年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使用“散文诗”这个概念以来,散文诗的身份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也许我们可以否定散文诗不存在“身份尴尬”、或者“身份焦虑”的问题...
文学批评可以有多种情趣格调,可以有多个维度取向,可以有多个路数选择,并没有莫衷一是的“文学批评的正义”,或是被“奉为圭臬的批评法则”。我们可以罗列出多个与“作为写...
“批评主义”:从茅盾的倡导说起 就时间来说,自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于批评的呼唤就不绝于耳。例如,早在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在倡导“变法”过程中,就意识到“言路不通...
编者按 这是一个批评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批评贫瘠的时代。当下大量文学批评沦为不着边际的套话,或油滑的友情唱和,难以听到“真的声音”。文艺批评今日特推出青年批评家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