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最美的决定》:把书信集当做自传来读(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所谈,有极大的事也有极小的事,有些时过境迁可能没有多大看头了,有些就是到今天也仍然不失其意味。我从上面说到的《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里随意选一篇(我挑这篇的最大理由是字数少,可以抄在这里),题为《暂时》,不妨一读:
    在龟湾一带一块块补丁似的小花园里,五六片枫叶让秋天带上了刺鼻的味道。几天前的一个上午,一只画眉鸟出现在这里,我们在窗前看着它,褐色,不期而至,正在探索那片林子,蘸一下喷泉。这种来访,给一个城里人带来了独特的满足感;如果我们是在乡下发现的它,欢乐只会有这次的一半。城市是人们喜欢以片剂状、浓缩的方式过日子的地方:一片森林减少至一棵树,一个湖泊蒸馏成一个喷泉,在空中飞行的所有鸟类,体现到暂时飞进某个小花园的一只画眉身上。
    这篇短文里虽然出现了两次“我们”,其实却是一个非常怀特的“我”在观察,在思想,在表达。我读到城市人片剂状、浓缩式的生活,马上联想到的是,二十一世纪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或者是类似课本的语文书,记不清了)里的一篇课文:爸爸带着儿子,给楼下一小块空地里的那棵小树浇水,说,这棵小树将来会变成一片森林。瞧,“一片森林减少至一棵树”,虽然是倒过来说,实质还是那么回事。我看着学习这篇课文的儿子,真是感受复杂。
    1982年,怀特因视力严重衰退而不得不放弃“时闻杂谈”时,抱怨与牢骚早已消散或者化为美好的记忆:“我每周写时评,已经写了五十六年。眼睛已经无法胜任。我会怀念‘时闻杂谈’的,并不是因为这有什么了不起,而是因为它让我产生一种幻觉,觉得自己在工作上积极投入,且颇有收获。就写作本身来说,写‘时闻杂谈’并未占去我太多精力,反倒成了一种寄托,让我熬过难受的早晨,并安定或稳定自己的情绪。我还能为此不断地从《纽约客》领到工资,真是裨益颇多。”
    三本童话
    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头几年的某个晚上,怀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有点老鼠的性格和外表特征的小孩。这让他产生了为孩子们写一本书的冲动。但很多年这本书一直处于酝酿状态。1939年,他把未完的手稿寄给哈泼的尤金·萨克斯顿,信中说:“我得冒着被人视为确实很古怪的危险,向你袒露并承认,小斯图尔特在我梦中完整出现过,他戴着帽子,拿着棍子,一幅活泼敏捷的样子。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给我的睡眠带来荣耀和干扰的小说人物,我被他深深打动了,觉得自己无权随意把他变成蚱蜢或小袋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