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穿越时空的魅力:读马笑泉的长篇《巫地传说》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马笑泉著 《巫地传说》 重庆出版社 2009年8月版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不断地试图破译种种诡奇怪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由于这种破译的眼光具有儿童般的稚嫩和天真,便给一部人类文明史播种了五彩斑斓的神秘文化的因子。任何人种、民族,任何地域、国度,人类都泅渡过相同的流程,于是这种神秘文化就具有超越空间的普遍魅力。而正如中老年都津津乐道于童年的天真,人类越成熟,文明越发达,便越乐于探究原初时期的生活状态,于是这种神秘文化也就有了超越时间的永恒魅力。青年作家马笑泉的《巫地传说》(重庆出版社2009年8月版)就是一部描写湘西南神秘的梅山文化地域的传说,因而具有穿越时空魅力的长篇小说。
    这种魅力首先是通过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散发出来的。上峒梅山猎户行尊霍铜耀“自己每个月只打一到两件大货”,“捉到老虎又把它放了”,猎户们“如果是手气不好,老是打到些小货,如野兔、野鸡,铜耀爹就会欣然指点,而且从不落空”。他告诉猎户“明日午时,滴水岭上有一群野猪过路,你们可以去打埋伏”,众猎户“果然打到了六头野猪”。中峒梅山霍铜发掮棚放鸭,手持“缠着红头巾”的鸭梢,“朝天画了三个圈,又向前摆了三下”,散失了的“成百上千只鸭子”“立刻汇集拢来”向他游过来。“狐狸、黄鼠狼这样的小毛贼”,常在夜间“蹿来溜去,钻洞爬墙”,偷鸡抓鸭,“铜发爹把鸭梢在圈边一插,就钻进离溪滩只有百来米远的土屋里睡大觉”,那些“小毛贼”“著名的惯偷们却只敢在鸭圈周围打转……就是不敢闯进圈中”。他“选定个位置布上张地网”,“把鸭梢拔了出来”,就把吸“我家养的芦花大母鸡”血的黄鼠狼轻而易举地逮住。下峒梅山霍铜顺打鱼摸虾,“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有人想沾他的光,专等铜顺爹在溪边下钩,就走到他旁边,伸出钓竿。但奇怪的是,尽管相隔不过两尺,鱼却只上铜顺爹的钩。”“旁边的人未免眼红,嚷着要眼铜顺爹换位置。”“但换过之后,依然如故。”“铜顺爹还擅长捉王八。有时他蹲坪里吃饭,突然心里一动,就放下筷子,直奔某处。才一炷香的工夫,他就笑嘻嘻出现在坪里,手里用草绳拎着只王八”(以上均见《第五部·梅山》)。其实,透过笼罩这些人物的神秘气氛,我们看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战胜灾祸、超越困厄的理想辉光。有意思的是,这与宗教文化不同。宗教文化中,总有一个超越凡人的神圣,来为世人救苦救难。民间的这种神秘文化,神灵就是劳动者自己,喜怒哀乐与周围普通劳动者融为一体。可以说,他们就是劳动者中的杰出代表,是普通劳动者意志的化身,其本质特征是“自己救自己”。这完全是劳动者自己的思维,不靠统治者恩赐,不靠神仙皇帝。《异人》、《放蛊》、《鲁班》、《师公》诸篇中的人物,也都时隐时现或强或弱地彰显着这种特征。
    这种神秘文化的魅力同时来自对人类美好品格的坚守。“梅山武功的顶尖人物”阮君武“持身严正,从不干欺凌弱小之事”,街坊“都喊他阮菩萨”。他屋门上的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积些善事天鉴地知鬼神钦”(《第一部·异人》),大抵就是梅山文化地域典型人物的精神追求。女知青杨红秀被造谣、中伤、污蔑、批斗之后,对无中生有泼脏水的人“淡然一笑,说,我晓得,不怪你们”,曾践踏她人格的人事后夸她“是个小观音菩萨”(《第二部·成仙》),善良的品性让人感动得心酸心疼。传闻中放蛊的苗女面对“恶毒攻击,非但不生气,反而笑吟吟的”,而且极富同情心,“哪个手头紧,找她借个五分一毛,她总是很爽快,而且不催帐”(《第三部·放蛊》)。在梅山文化的传人中,这种同情心不仅施及于人,而且施及于万物。上峒梅山霍铜耀设计绳套铁钳将“一只毛色粲然的母老虎吊在半空中,眼睛半开半闭,已经是连晃动的力气都没有了”,与中峒梅山、下峒梅山一起去抬老虎时,“老虎崽崽可怜兮兮地看着大家,眼睛里居然闪着泪光”。“三个人你看我,我看你,都做声不得”,“实在下不了手”,“最后他长叹一声,”“把老虎放了。”下峒梅山霍铜顺“说,鱼崽崽是不能钓的”,“大鱼都是天地灵物”,“每月最多只钓一次”,“打得太多了,有伤阴德”(《第五部·梅山》)。“鲁班术第四十八代传人刘正木”,“传此术于霍铁松”时,禀告先师,“日后霍铁松倘凭此术奸淫掳掠,欺师灭祖,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第四部·鲁班》)。传艺先传德,这种神秘文化的第一要素,是倡导人类真善美的崇高品德。师公霍铜清“一辈子替人消灾解难”,“村里人都把他当菩萨看”,仙逝“上山的时候,十几个村的人都出来送他,连起的队伍有好几里长”。乡长“开会回来,看到这种场景,骇了一跳饱的,以为乡民聚众闹事,待到问明情况后,对身边的人感叹道,我一个当乡长的,要是过了,只怕没有他这么风光”(《第六部·师公》)。这种场景的描述,不仅表现了对善良、淳厚、解人急难的美好品格的赞颂,而且反映了梅山文化薰染的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向往。这种追求和向往氤氲成一种民间文化的精神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