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向云驹:走向田野的智慧总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向云驹 参加讨论


    马知遥的新著 《走向田野的智慧——社会转型期冯骥才文化观念研究》即将出版,我很高兴能先睹为快,并在这里写下若干读后感。
    记得是七八年前,我和知遥首次见面于山西介休的绵山,我们一起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清明节文化论坛。我记得他为这次论坛撰写了相关论文。做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博士能对民间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浓郁的学术兴趣,这是十分难得的。
    那以后没多久,冯骥才先生所在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由于新创,需要延揽人才,我便向冯先生推荐了马知遥。我的想法是,冯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专家、艺术家、作家,在其处学习、工作、研究最好是有中文系的底子,有研究的基础,还能打通文学、艺术、文化的研究界限,甚至对文学文艺创作有所爱好和成绩。而知遥除了文学研究、评论以外,也是一名诗人,对诗歌创作有长期的实践和不菲的成绩。不久,知遥就到天津大学随冯先生开始了博士后工作。
    研究院成立以后,冯先生也盛邀我为该院的博士、硕士讲课。我也多次向年轻的学子们谈到这个学院的研究方向一要向外,二要向内。向外是研究社会化国际性的文化、文艺、文学的问题,向内则要研究冯骥才本人的文化、文艺、文学的成就与贡献。我很高兴,知遥在此后若干年里,把研究课题锁定在对冯骥才的研究中。事实上,这还是一个具有巨大挑战和面临特别考验的研究对象。冯先生在小说、散文、绘画、美术史、民间美术、文物考古、文化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音乐品鉴、古画鉴赏、民俗学、民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学、遗产学、建筑学、文艺评论、文学理论等领域都有涉猎,而且在这些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早些年,他在文学领域冲锋陷阵,是文学界的一员骁将;近些年来,他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方面更是一呼百应,成为旗帜性的人物。把冯骥才作为研究对象,并做到较全面、综合、打通其前后期和文学文艺文化成就也是有些难度的。
    当然,学术上的分工细化和术业有专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可以把某一种创造类型的研究深入到鞭辟入里的程度。但是,对于一个复合型、有多种创作成就的人来说,对其研究因为这种学术分工就会显得碎片化、片面化,不能让人得其全貌。这会降低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评价,也不能理解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及其不同创造之间的深刻关联。这样的研究虽必不可少,但终究也是有缺憾和不足的。
    知遥读遍了冯骥才的各种文学、文字、文体的著述,由于冯先生著述极丰,出版作品多达千万余字,所以这个阅读量是非常庞大的。知遥还广泛涉猎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理论,又兼及当代西方各种哲学思潮,同时还全面梳理了文学界、文化界这几十年来对冯先生的大大小小的研究、评论文章,全面搜罗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冯先生的新闻报道和访谈。可以说,在资料搜集、阅读材料这两个方面他是做出了必要的努力,做足了功夫。
    知遥这部著作名曰《走向田野的智慧——社会转型期冯骥才文化观念研究》,其实内容并不只是关于冯骥才的文化观念研究,而是把冯骥才的文学和文化打通与结合起来,把他的文化思想溯源到他的文学思想、文学形象、文学动机里,从冯骥才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中发现他后来一系列文化思想的萌芽、发展、定型。事实上,冯骥才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思想都是发生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过程之中,两者都是社会转型带来的激荡撞击而引发的反应,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是必然的。
    面对冯骥才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知遥用精练明畅的叙述进行了评述和深究。他全面评述了冯骥才的各种文化思想的核心意旨,指出其中一些重要特点。
    知遥认为冯骥才文化思想的特点,一是在许多广为传播的重要观点上都有早发声先发声的特点,他往往走在时代的前面,有先知先觉的前瞻性。比如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地震灾害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冯骥才都是最先发声的文化人,有些甚至提前十余年就预见到后来的必然的文化选择,或者用十余年的努力,把一种呼吁变为文化现实。
    二是在提出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文化思想后能够身体力行,具有极强的行动力。这的确是冯先生在文化界独树一帜的风格。冯先生不仅用思想促成全国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热潮,还亲自示范,深入田野,实际抢救、保护、研究。知遥详细解剖了冯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过程、细节、成果,充分证明后者的行动力的强度、特色、品格,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是在推出自己的文化思想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冯骥才特立独行的显著特征。他的文化思想不是为了藏之名山,也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文化既然是大众的,就文化而得出的思想就应该影响他们。事实上,冯骥才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民众,也影响了文化界。
    四是在对冯骥才的文化贡献上明确指出了其中众多的重要的“第一”。比如,他头一次提出对中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化进行盘清家底的地毯式的普查;他提出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半;他提出为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谈并为他们立传;他通过自己长期的田野经验提出 “民间创造,精英挑选”的保护理念;他提出“把书桌扎根在田野”,提出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分类、建立国家文化遗产日、春节假期提前到大年三十以符合民俗规制、清明节放假等;他提出遗产名录数字不能表明非遗工作的根本成绩,要建立非遗红黄牌制度,要及时将申遗变为审遗。知遥这些梳理对读者深入理解冯骥才的文化思想具有引导作用。
    以我自己长期的、多年的、贴近的、深入的对冯骥才的了解、理解、认知、认识,我认为冯骥才是一个超凡脱俗、有真知灼见、敢担当、有胸襟、深怀终极理想、具有使命意识和文化先觉的文化学者;没有私欲、不计名利,心有大爱、眼界高远,目标坚定、不论得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